工作前三年,我們都要對自己好一點

這幾天各個學校都開學了,想起前幾天看到微博彈出來一條信息,說開學了,00后也開始上大學了,我不禁感慨萬分——90后再也不是社會中年紀最小的一輩了,人們的視角已經漸漸不再只停留在90后身上了,頓覺“自己原來已經老了”。

01開始工作的時候,你的心會覺得難受嗎?

我是16年畢業,距離現在,已經有1年又2個月4天,從學校里的“老大”(大四),一下變成社會上“份量最輕”的入世年輕人。本以為會由于年紀最小受到社會的照顧,卻發現自己所處的年紀最小的地位似乎即將被00后所取代。一種“無可奈何被迫成長”的感覺油然而生,像是“二胎政策”前出生的第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接受的關懷還不夠,卻已經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來和自己分享愛了。這種可能是大多數90后都有的感覺,和身邊朋友聊起的時候,大家都吐槽自己已經被叫“阿姨”了。

記得畢業剛出來的時候,一開始是極為興奮的,因為從大一就夢想著能畢業進入社會的我,似乎終于能從學校的“籠子”里飛出,在社會上體現自我的價值。大概過了一個月,我的情緒慢慢從興奮轉向平和,而后是緊張。那種無望我至今還記憶猶新。

像是渴望自由的蒲公英一直在等風來

我不禁問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了?宛如熱鍋上的螞蟻的我急中生智,連忙問已經工作三年的姐姐:“姐,你還記得你畢業剛出來第一年是怎么過的嗎?我怎么覺得有點難受,似乎不受自己控制?!?/p>

只見她極為淡定地說:“哎都是這樣啦,第一年都不好過,慢慢就好啦!”

我一半驚喜一半則是驚訝。驚喜是因為發現原來自己不是一個人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過來人的姐姐也和我一樣有過這樣的經歷。驚訝則是因為發現原來我不是我自己所認為的“異類”,這種緊張感原來也出現在以前剛進入社會的人身上。

我問她:“那你之前是怎么處理的,我怎么覺得好難過?”

沒想到她居然說:“哎我那會也是很難過啦,你都不知道,我那會打了多少次電話給媽媽,跟她哭訴,實在太難受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p>

難道,“難受”是初入社會的大學生的必經階段?

迷茫地望著遠方,夢想詩和遠方

02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剛畢業出來大家的情況都一樣

保留著這樣的疑問,我繼續著我的工作。雖然之后經常會遇到一些短時間內解決不了的難題,但我似乎淡定了許多,沒有過分停留在難受的階段,而是稍微沉浸了一下馬上就把自己拉出來,因為我告訴自己,這是必經階段,是必然規律,停留也沒有用,唯有沖出水面,繼續向前游,才有可能完全擺脫這樣的狀態。

今年暑假,大學舍友們從各個地方聚集到一起,這是極為難得的機會,因為大家畢業之后就在各地工作,平常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幾乎就沒有什么機會聚在一起聊天,而這次我們之所以能聚在一起是因為,我們有個舍友結婚了!

戴上了戒指,戴上了一生的誓言

我忍不住發了朋友圈,有朋友很感慨地評論道:“真羨慕你們,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聚在一塊!”

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很意外,因為我們誰也沒有想到,玲玲會這么早結婚。但看著她和男朋友幸福的婚紗照,都特別為她感到高興。在確定參加婚禮的前幾個星期,我居然有一種“嫁女兒”的感覺,興奮而又緊張。這種感覺在姐姐的男朋友第一次來我們家見家長時也出現過。

我們幾個聚在一塊,發現大家外表上似乎都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一聊起來,竟有還未畢業的錯覺。

一談到工作,每個人都紛紛吐槽自己的領導給自己安排了很多額外的工作,怎樣地把自己當作“苦力”,課外時間怎樣被占用,補課工資多低,有的學生多么不聽話等等。

我本身是師范出身,所以周圍的同學很多是畢業就當了老師,我算是個例外。她們都是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學校當老師,但卻有著如此相似的情況,我不禁聯想到我之前所困惑的問題,一下子釋然。我于是補充道,“哎看來我們大家都一樣,無論在什么地方工作,遇到的問題都差不多,我們12級都要好好加油才是!”

干了這杯,依舊年少

03工作壓力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影響到身體和情緒

最近我的一個好朋友渺渺突然打電話跟我說讓我陪她一起去醫院做檢查,我聽完一驚,連忙問是什么情況。她說她剛好生理期來了,昨天在銀行上班的時候突然暈倒了,把他們領導嚇得夠嗆,特許給她放假讓她去醫院做檢查。

她說現在生理期來的時候又像上大學以前那樣身體會有很大反應了,她很害怕。我們倆初中就認識,我曾經見過她生理期來的時候的反應,真是完全被嚇到了,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作為女性特有的生理期竟會把一個女孩弄得那么疼,疼到臉色發白,全身無力地癱在地上,痛到雙手僵硬。

上大學后,她臉色紅潤起來,笑靨如花

她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藥都沒有用,但是上大學之后,她似乎一下就好了,臉色變得紅潤,臉上也開始長肉了,不再像以前那么瘦得讓人心疼。我媽媽每次見到她時都會夸她臉色真好。反倒是我上大學之后臉色開始發黃,體重下降,生理期到來時也開始有情緒上的消極反應。

我們之前曾聊起這個話題,她說:“可能是因為我現在注重營養,吃得多,而且也注意定時煲湯補身體。”我們還共同得出了一個結論:

因為壓力沒了,即高考后整個人放松下來,神經沒那么緊繃,身體吸收了這樣的信號,于是之前的疼痛反應都沒了。

想起開始工作之后的那段時間她時不時會跟我說“你來我們行辦個卡好不好”、“你能幫我個忙嗎,婷婷是我鄰居,她上次幫了我,她現在剛入職考核要求有#@個客戶開戶,你先充#@進去好不好,下個月就可以拿出來”“我們行長很看重我,讓我現在做理財經理,我可能之后需要你幫忙”之類的話,還有很多次說話總感覺心事重重的樣子,我立馬平靜地跟她說:“別怕別怕,你忘了嗎,大學四年你的狀態多好,怎么現在又有跟上大學前一樣的感覺了?肯定是壓力,你給自己太大壓力了!”

我繼續補充道,“我們上次大學宿舍聚會的時候大家在一塊聊,一聊才發現剛出來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都有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壓力,我們要學會釋放,學會平復自己的心,讓自己放松,別給自己太大壓力。我現在下了個app,每晚都跟著練瑜伽,你也可以試試?!?/p>

后面檢查結果出來,發現身體確實沒有什么問題,醫生也說是工作壓力大,要學會調整,注意休息。她答應我,每天晚上會早點睡覺,也嘗試練練瑜伽

晚上練瑜伽放松自己

04當壓力大的時候,多跟周圍的人交流,學著找出原因排解它

之前看過很多文章,都提到了工作前三年的重要性,我記憶很深的一個點是,都提到畢業之后的差別在工作三年后就會慢慢體現出來,所以工作前三年是很關鍵的三年。這也構成了我工作之后容易緊張的原因,即生怕自己浪費了現在的時間,生怕自己在三年里做不出什么成績,壓力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在上學那會說實話,看到類似“工作壓力”、“壓力太大會影響睡眠”之類的字眼我是沒有太大的感覺的,只是覺得“難以置信”和“沒必要吧”。一直到了工作的階段,我才深刻理解這個“社會人”普遍面對的問題是這樣一種感覺,也開始意識到各種減壓行業出現的必然性。

壓力畢竟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慢慢地理解它,適應它,與它和睦相處,讓它像天平那樣保持動態平衡。

無法避免的壓力,保持動態平衡就可以了

前面有提到,上了大學之后我反而“臉色開始發黃,體重下降,生理期到來時也開始有情緒上的消極反應”。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大一的那個階段竟與剛出來工作的階段如此相似。

從一個熟悉的環境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原先所構建的熟悉群體中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在一個陌生的、面積更大的池子里要快速確立自己的地位,急迫感便油然而生。

這種急迫感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進而引發一些不良的身體反應。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內容:

壓力給人的影響,包括生理、認知、情緒及行為幾方面,積極的人會有正面的影響,消極的人則受到反面的影響。

生理方面:壓力可引起各種疼癥,如頭疼、頸疼、胃疼及腰疼等,或各種不舒適癥狀,如頭暈、心跳加速、呼吸不順、肌肉緊張等、嚴重的更會出現作嘔作悶、發冷發熱或麻痹、針刺的感覺。

認知方面:壓力使人難以專心,錯誤百出,記憶力衰退,判斷力下降,出現幻覺、思維混亂、反應速度減慢及組織能力退化等。

情緒方面:在壓力影響下,人會變得抑郁、激動、無助、絕望、情緒低落、坐立不安、焦慮、驚惶、困擾、煩躁、心神恍惚等。

行為方面:非常多反常的行為,均壓力帶來的,如精神萎靡,舉止古怪,無故曠工,敷衍問題,推卸責任,人際關系惡劣,語言問題增加,失眠或睡眠過多,食欲不振或過強及興趣和情欲減弱

壓力的正面價值:每個人的活動總是有他一定的規律性、目的性,就如公司、企業、都有他們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無形中給員工壓力,但同時也讓員工有了努力工作的動力,所以適量的壓力也能帶給人們平衡。

生理方面:壓力可有所改進健康,增進心智,加強抵抗力和免疫力和加強面對壓力的耐力。

認知方面:壓力令人專心致志,建立目標,按部就班,思考人生和保持客觀的判斷。

情緒方面:能適當控制壓力的人,充滿希望,勇于接受挑戰,能自我控制,肯定個人價值,并認識自我能力。

行為方面:壓力讓人靜心思考,保持運動,放松我,自我檢討,多做休息,關心別人,接受新事物,能寬恕別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且會為我的成長而高興。

將壓力化為前進的動力

或許是因為經歷過大一作為新生開始適應大學生活的階段,大四面臨工作選擇的糾結而第一次長時間的失眠,以及工作第一年急于證明自己表現出的不淡定,現在看到這樣的內容反而會覺得很自然,這其實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共情”,當你發現原來你以為只有自己在經受的掙扎或痛苦是大家普遍都會經歷的一種狀態時,你似乎馬上就收獲了強大的能量,變得更為坦然地去面對這樣一種本會讓你難受的經歷。

在經歷第一年的不淡定之后,我們都發現了自己身上的問題,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頓悟,渺渺報了一個理財規劃師的班,我報了一個心理咨詢師的班,這是我們曾經想到而沒有馬上去做的事情,但最后我們都發現:原來,用知識去武裝自己,填補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慢慢地,壓力就會展現出它正面的價值

自由的心聽得到海風的呼吸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