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2010年接觸身心靈圈時,讀的書是《與神對話》、《不抱怨的世界》、《零極限》、李欣頻系列和張德芬系列,后來覺得這些書講的東西都比較淺顯,想繼續深入挖掘,于是后來接觸到賽斯系列、約書亞系列、歐林系列以及《奇跡課程》。轉眼之間,我進入身心靈圈已經有八年的時間,八年的人生閱歷和讀書累積,讓我擁有了不一樣的眼光,待我重新回頭看當年引我入門的書時,才發現自己當年根本沒有讀懂它們背后的深意。
最近因為機緣巧合,我又重新拿起當年的《零極限》,發現已與當年有了截然不同的領悟。當年看《零極限》時也是愛不釋手,在大學課堂上,老師在上面講課,我在下面抄《零極限》,像抄經一樣虔誠。每一字每一句都驚為天人,給我很大的震撼。但現在想想,這種震撼更多的是一種直覺上的震撼,無論從頭腦層面還是心靈層面,其實我都不太懂每一句背后的深意。當年喜歡《零極限》,更多的可能是對于靈魂深處記憶的喚醒,每一句話都讓我的靈魂有回家的感覺,一種直覺上的親近。
但是如今,在我看了很多身心靈書籍之后,再回頭看《零極限》,更多的是發現《零極限》理論與其他身心靈理論的統一和相似。我始終抱持著一種態度,所有的真理,講的都是同一件事。當我發現某一種理論在排斥另一種理論時,我會覺得,其中有一個肯定不是真理。或許我還沒有找到它們統一的地方,但在我找到之前,我對于它應該持保留意見。
于是我一直在構建自己的哲學體系,現在透過整合《零極限》與《一念之轉》,我希望日后可以不斷將我的體系完善,把我曾經接觸過的身心靈資料全部整合到這個體系中來。
首先概述一下《零極限》理論。
從宇宙誕生那一刻起發生的所有事,都深藏在我們的內在小孩,也就是我們的潛意識中。如今我們生活上遇到的所有事情,包括所有你能想到的事,身體、事業、愛情、家庭,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為內在小孩記憶的重播。而讓這個重播發生的人,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對我們自己的生活付有百分之百的責任。所以,當我們清理自己潛意識中的記憶,就不會再重播,外在也就會沒有問題。
《一念之轉》的核心是,是你的想法產生的問題。當你的想法與真相抗爭,企圖矯正、更改、重置真相時,一切煩惱因此而生。當我們看到,是我們的想法產生問題,而愿意放下想法時,我們會回歸到寧靜當中。
《零極限》與《一念之轉》的實操練習
我很愿意放在例子當中去講述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
我開車走在路上,后面沖出來一輛車,從我旁邊呼嘯而過,為了躲閃它,我路過一個坑,車子劇烈地顛簸了一下。
如果這時,我只是機械重復“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那么就沒有清理的效果。
在《內在小孩》這本書中,修藍博士說,并不是機械性重復說“我愛你”,清理就會發生。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愛人因為工作上的事被領導罵,他此時處于情緒低潮期,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存在感降低,這個時候你一直對他說我愛你我愛你,他并不能表示認同,反而最后你因為沒有得到回應而奔潰,然后你也陷入了情緒的低潮期。書中給出的解決之道是,多與內在小孩溝通,對于新出現的情緒,使用“我愛你”進行清理。
我在這里介紹大家一個新方法,就是先用“一念之轉”去轉化自己的想法,然后就會很自然地說出“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比如上面那輛車的例子中,我當下產生的想法是,開車的人一定是一個混蛋。
然后用一念之轉去反思。
開車的人是個混蛋,那是真的嗎?
是啊,他讓我掉到坑里,差點把車子震壞。
你百分之百確定那是真的嗎?
不,我不確定,也許他是一個好爸爸,他的小孩也許認為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他的小孩一定不認為他是個混蛋。所以,我不確定,我不確定是否全世界都和我一個想法。
當你有那個想法時,我會如何反應呢?
我會覺得,他就是故意的,心里帶著女司機都是馬路殺手偏見,故意要從我旁邊超車過去。
當你沒有那個想法時,我會是怎樣的人呢?
我覺得他只是無意的吧,也許他有要緊的事情趕時間?;蛟S我可以再慢一點,再小心一點,可以在當時的情況下找到另一條比較平坦的路,不至于經過那個坑。
你能不能找到一個理由,放下那個想法?
可以啊,我不應該讓自己糾結在“受害者”的情緒當中。也許他是真的有急事,有時候我也會因為有急事,開車橫沖直撞的,也許他路過我的時候心里也感到抱歉,我并不是全知的,我不了解事情的全部,所以我愿意放下這個想法。
當我放下這個想法之后,我很自然就想要去清理。
對不起,對不起我心愛的車子,讓你承受了一次很大的震蕩。對不起,我的內在小孩,剛才嚇到你了。對不起,是我潛意識中的記憶重播,讓這一切發生。對不起,那個陌生司機,我誤會你了,愿你一路平安。
請原諒我。是我的記憶的重播讓這一切發生,而我作為事件的主要人,愿意負責。我愿意清理讓這一切發生的記憶,讓世界恢復到平靜與愛。
謝謝你。謝謝你讓我看到我的責任。
我愛你。我愛你。
當我由衷地說出“我愛你”時,我覺得,這一切的發生都是很完美的,從我心中升起一股強大的平靜的能量,與之前那個憤怒的我完全不同,而距離發生剛才那件事,才過去了三分鐘。
《新零極限》中提到,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開悟,那么就回家和父母住一個禮拜,因為你的親戚知道你所有的情緒開關。
不能認同更多啊。
我原計劃五月份帶媽媽和寶貝去海邊玩,結果我媽通知我,我家另一個親戚也想去,我的第一反應是抵觸的。我回答,單獨一個人是要有單人房價差的,不劃算。但是我媽說,多出錢沒關系。有關系好嗎?我覺得旅行起來,人越多越麻煩,但是我又想不出什么反駁的合理建議,我只是回答,那你問問他,看他啥意見吧。
然后我內心偷偷在做清理。
兩個小時過去了,依然很焦慮。
我為什么這么不希望多一個人去?因為我覺得旅行人越多意見越難統一,而且要照顧到每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眾口難調,更何況我還要照料寶貝。因為我是旅行的策劃者,出門在外,他們肯定都想要來依靠我,想想就覺得很頭痛。
所以你是認為,旅行人越多越麻煩嘍?這是真的嗎?
是啊。
你百分之百肯定這是真的嗎?
也許吧。也許多一個人幫我拿拿行李抱抱小孩也是不錯的。
我對“旅行人越多越麻煩”這個信念進行清理。我發現,如果我帶著這個信念去旅行,那么我的焦點肯定是在麻煩的事情上,那么我的一天肯定是充滿了抱怨的。他怎么什么都要問我,他怎么不能好好照顧自己,他干嘛非要跟來啊,好煩啊。都是這類的抱怨。但是旅途中肯定也會有他出手相助的時候,也許會在我忙不過來的時候照顧一下行李,也許把我沒想到的事情提前安排好了,俗話說,多一個人多一份力。如果我帶著一個偏見的有色眼鏡去觀察他,肯定會忽略他的好、他幫助的一面,那么自然會加深我這個信念,這個旅行就是糟糕透了。
于是我清理、清理、再清理,幫助自己抱持一種開放態度,也會幫助自己看到事情多元的存在。
也許這就是零極限之所以有效的原因吧。欣頻老師在課堂上曾經放過一個視頻,四個橄欖球,當你盯著一個看時,其他三個會在你眼前消失。量子物理學中,電子是飄忽不定的,但是當你觀察它時,它就會出現在某一點上,量子物理管這個叫“量子坍塌”。通俗地說,就是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當我心中抱持著一個限制性信念去觀察事件或人時,自然會忽略其他事,不符合我這個信念的事件和行為我就看不到。然后這種“眼見為實”又會反過來加深我的限制性信念,更認為自己手中握著真理之劍。
有人會問,清理過后發生了什么?我不知道啊,這個親戚究竟去不去旅行,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心情已經好起來了。
然后我會更自然地說出,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
《新零極限》中說,荷歐波諾波諾只是很多工具中的一種。我也想在接觸了這么多工具之后,將這些工具做一個大的整合。我始終深信,真理是相同的。
大我的平靜。
荷歐波諾波諾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外在世界發生的一切都是潛意識的記憶的重播,重播是為了讓我看見,然后清理掉這個記憶。這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內心,而不是外在的事件和頭腦的聲音。頭腦的聲音喋喋不休,有一天我發現,我并不是頭腦中的聲音,我是聆聽聲音的那個存在(Being),當我以為我是聲音時,我就混亂了,找不到自我的中心,并且一心向外索取。一切的工具都在提醒我們,心是比頭腦更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