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唐《宋百首詳解》——《憶秦娥·秋思》。
先說說讀這首過程。
這是唐朝詩人李白寫的一首。唐朝寫的語言和現代的白話文很不一樣。而且因為時代不一樣,會有很多不熟悉的東西。這樣在溝通方面,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
因此,第一步,首先是要對翻譯成白話文。
在這個翻譯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的去參考別人的翻譯。嗯,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自己帶著頭腦是思考的話。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問題的。這些問題的產生,是讀者對理解的不一樣。
舉一個例子——
秦娥。
有的書上說是秦國的少女。有的說是秦國的女人。雖然少女也是女人,但是呢,我覺得少女和女人的年紀是不太一樣。女人年紀稍大少女年紀稍小。
兩本書上都是說這個女人醒來之后,想念自己的愛人。如果是女人的話,這個當然沒什么問題。如果換成了少女,一個少女在午夜醒過來想念自己的愛人。當然,少女也不是不能談戀愛。但是總是覺得年齡會稍小。而且一個少女醒過來想念自己的愛人想的那么空虛寂寞深沉幽怨的樣子。這不太像一個少女啊。但是這個娥,到底是少女,還是比較年長點的女性?就沒辦法確定了。不過話說回來,是年長一點的女性還是年少一點的女性很重要嗎?
接下來,還有其他沒有弄懂的。 詞名叫《憶秦娥詞》,沒有的內容的時候,就納悶什么是秦娥?等弄懂了什么是秦娥的時候。就理解成就是記憶一個秦國的女性。但是文章里的內容明明是寫一個秦國的女性在記憶一些人和事。那為什么文章的題目不叫呢《秦娥憶》?
然后呢,后面又是一大堆不懂的東西。嗯,什么蕭聲啊,秦樓啊,霸陵啊,樂游原啊,清秋節啊,咸陽古道啊,西風啊,殘照啊,漢家陵闕啊。把這些東西弄懂就足夠考驗一個人的耐心。還要是看你有沒有興趣。
要弄懂上面所有的東西。當然,沒有時間和精力一個個的去現場體驗。所以就只能依賴文字上的解釋。然后呢?只是里面又帶有很多作者的主觀意識。例如,蕭聲就說人們自然會想到什么蕭史、弄玉吹簫求偶。又說吹簫求偶讀詞引申為懷念遠人。這是很明顯是過度解讀了。
一開始就”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關于這位秦國女性的睡醒。有的說是被月亮照醒的。有的說是被簫聲吵醒的。呵呵!到底是怎么醒過來的,誰知道呢。她怎么醒過來的?很重要嗎?我們是在這個文字里面前后上下左右的聯系,把她醒陵過來跟這個故事以及心情,所有的東西聯系在一起。然后把我們的思維限制在這里,把自己局限在這里。以此來鍛煉自己對信息的解讀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
但我們的智力上的能力增長,一定要把基礎選擇放在這個上面嗎?很明顯不是嘛。所以活在現代的我們一個重要的問題:能不能找一個盡量符合我們生存需要,同時也符合生活中的需求,又不會讓我們變得庸俗,也不會花很多時間但是對生活一無用處的信息。
我們如果將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這些古代的信息方面。那么我們現在是怎么活著的?太明顯,我們很多的時間就活在了過去。從實用的角度來說,我們將這種文章解讀得再精彩,那有什么用。它能解決我們生活中的難題嗎?能夠帶給別人便利嗎?能讓所有人生活變得更加簡潔和方便嗎?明顯這個不能,它只能方便個人的發展。這個發展增長人的自私。
工業上的進步和科技上的發展。帶給人類很大的利益和方便。但是因為自私,這些都成為了個人牟利的工具。
但是如果從個人的發展來看,這些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見到過有人會從全世界的人類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