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沒想過我會離淘汰這么近。。。
大家知道在事業單位里除了正規編制的人員還有許多臨時工,他們中有一些人已經在單位工作十幾年了,他們學歷不高,沒什么家庭背景和關系,離開家在北京工作了十幾年,對單位的一點一滴都了如指掌。所以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什么意外的話,我以為這些人哪怕是臨時工也可以工作到退休,享受他們應有的福利。
直到現在。。。
事業單位人事部門推出了績效考核系統,要求各部門內部對本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考核,最終根據考核的結果發放個人績效。事業單位不同于企業,沒有什么業績要求同樣也就沒有什么考核的硬性指標。那么該如何考核、該如何發放績效呢?
一、大鍋飯,有的單位就搞大鍋飯,大家都拿的一樣,這樣大家都沒什么怨言,但是長此以往也就沒有工作積極性了。發績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工作,但大鍋飯的模式只是治標不治本,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末位淘汰,就是將這些人評為不同等級,有好有次,這樣一來肯定有人會被評為最末一等,拿的錢最少甚至沒有。這種制度可以激勵大家努力爭先,避免當最后一名。可是,如果所有人都特別努力呢,大家都很優秀的情況下還有人被評為最差,這樣是不是不太公平。
三、能者居之,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優秀,只要你達到什么樣的標準你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和績效。不一定要評出最差的,但是一定要評出好的。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模式,因為這種模式鼓勵良性競爭,國外大學的教授評比制度也是如此,只要你足夠優秀達到相應水準就可以評為教授,這里沒有所謂名額的限制。
我心底里并不認同大鍋飯的做法,但是當我看到末位淘汰制的考核標準時,心里卻涌上陣陣涼意。因為末位淘汰制的目的除了獎勵,就是淘汰。尤其是那些文化水平低、沒有突出技能、沒有上升的空間和渠道的臨時工,他們日復一日做著重復性的工作。漸漸地他們可能會被淘汰,有一些重復性工作可能由機器來完成,又或者只需要一個學歷水平較高的人就可以完成現在好幾個人的工作。
我從沒想過原來淘汰離我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