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輿論大眾紛紛討伐劉鑫母女的時候,我想先反思一下自己。
劉鑫這種人,可能在我們社會會越來越多,而且很可能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可能就是你和我。
記得在大學課堂上,有兩位教我的老師說起了同一件事情,第一位是世界經濟史的老師,她說原來有一個女生在大四的時候選了她的課,然后女生很努力,最后取得了一個很好的成績,而也選她的課的一位男生,給他的老師提出了一個要求:能不能幫他把那個女生的成績改的低一點,因為他們兩個要競爭保研。
無獨有偶,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高數課上,這次也是一位男生提出了這個要求。當然,兩位老師都不可能答應這種要求。
通過這兩件事,我覺得:一是學習成績優異并不代表了人品就可以,第二,在利益沖突下,越是激烈的競爭,可能越會有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但是當底線觸及生命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選擇呢?
我們太多人將自己的視角設置在受害者江歌的身上了,確實很冤枉,為了一個室友的前男友白白送了命,但是對于關門這件事,我覺得還真不那么好說,是想,當兇手已經掏出刀具的時候,一面是為了你的室友的慘叫,另外面是你的生命,因為如果你開門了,有極大的可能性兇手會破門而入,將你殺害,畢竟,他其實本來的目標就是你,這個時候你會怎么選擇?選擇開門讓江歌進來固然值得歌頌,但是我相信在那種情況下選擇閉門不出的也不在少數。因為這就是人性。
但是在故事的下半段,劉鑫讓大多數人更加失望了,這件事對她來說是噩夢,但是對于江歌的母親來說更是噩夢,而更為重要的是,這噩夢是因為劉鑫而起的,但是她卻不想負任何責任,要是她的前男友還沒被抓,那么他也不會再來找她了,因為她手中有他殺人的把柄,要是前男友被抓了,也不會來找她了,她可能覺得,怎么都是賺,但偏偏漏算了母愛的力量。
江歌的母親,讓她一次次想起她要負的責任,還有因為自己的懦弱而死去的江歌。
死去的江歌對于劉鑫來說,已經沒有什么價值了,而哭泣的江歌母親對于她來說,則意味著無窮無盡的麻煩。而且要是出庭,還可能面臨前男友的報復,孰是孰非,可能她早已經有了選擇。
在初中的時候,我的同桌經常被別人欺負,那個時候在我的印象里,他還是一個溫柔的男孩,上課喜歡寫詩,經常看安東尼的書,而他的夢想就是長大以后去歐洲開一間咖啡館。
那么我能做什么呢?
就是在別人欺負他以后安慰他。
因為,偏偏欺負他的那一群人,是班上學習最好,個子最高,老師最喜歡的一群男生(雖然我學習成績也不差),孰是孰非,那個時候我也只能保持中立。
多年以后,當我加了同桌qq,我卻發現他已經變得比較冷漠了。可能他一直怨我為什么當時不幫他更多點。可能對他來說,我和這群人沒有多大的差別吧。
上了高中以后,情況還是這樣,班里總有幾個人喜歡欺負別人,不過這次我站出來了,因為這次我是學習最好的人了。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好朋友。
大多數人都面臨著這樣的情況,班級里總會有一兩個同學被人欺負,大部分人可能選擇中立,甚至屬于欺凌別人的那一派。看到別人被欺負,為了心里好過,可能會說:管我什么事,反正我又沒有欺負他,或者說,反正那么多人都欺負他,也不缺我一個。
然后當長大了,寄希望于別人的原諒之中:
“誒,那是我以前不懂事,哥們你別介意啊”
“沒事沒事,我不會介意的”
怎么會不介意呢?在最需要陽光的情況下,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冷漠與惡意。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們,初中,高中明哲保身,到了大學為了保研不擇手段,等出了國之后,可能就變成了現實中的劉鑫吧。
最后,借用一句金句:出現劉鑫這樣的人,其實我們都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