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同樣重要?

圖片發自簡書App

? ?“當我睜開眼睛,但愿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四面的圍墻,而是更廣闊的世界。”

? ?記得大學選修的一節教育心理課上,老師有個作業:到底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重要?

? ? 那讓我打開腦洞寫寫對教育的一些想法吧。

? ?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 ?

? ? 在中國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至少有兩個地方在監督著他們的學習,一個是他們所在的家庭——每個人最熟悉和最重要的成長土壤,不管是基因遺傳還是后天教養的影響,都沒有其它地方可以與之比擬。當然,家庭是由人組成的,人與人之間必然會產生影響——有些能點石成金,有些卻害人害己,其中“教育”就是這個互動過程中的結晶體,正如英文里“educate”(教育)這個詞原意 (e-出,duc引導,-ate動詞后綴;引導出來→指導、教導)是“lead to”“引導出來”“帶出來”。

? ?這么看來,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簡單理解為,將一個人引導出來。從一張白紙煥發燦爛的人生也好,從懵懵懂懂直至找到人生意義也好,從作奸犯科到改邪歸正也好,如果要類比的話,我認為教育就像是,把一只野獸(原始動物)導向理想的人的過程。

? ?突然想起周星馳的《西游降魔傳》中經常提到的,要將人導向“真”“善”“美”,這簡單的三個字不僅是佛家箴言,也是電影里的兒歌主題,恰恰也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 ?比電影更殘酷的是,現實中要引導一個人出來難度更大。最直接的原因來自于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每個人都需要掌握很多本領和方法,克服無數障礙和誘惑,才有機會走出一個又一個人生“迷宮”。另一方面,階層固化的力量就像重力勢能,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強大,一個人經過了好幾代人的教化熏陶,行為模式和視野格局都固化的很嚴重。

? ?固化意味著起點不同,假設B點是教育的一個里程碑狀態(如自由支配的時間金錢在全社會平均值以上),有的人從0開始起步(普通家庭),有的人從B+(>B)開始(富有家庭),有的人卻從-B(負數)起步(貧窮家庭),要引導的難度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這里說的差距不單單以金錢和精神等衡量)

? ?家庭作為孩子最初和最重要的帶路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顆種子會長成參天大樹還是小樹盆栽。當家庭的土壤不夠肥沃,要想成長就要往外尋找養分,學校就是最先想到和參與的地方。學校作為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是為家庭教育的補充,至少大多數人都這么認為。

? ?究竟學校教育的目標是什么?

? ?為了讓孩子考高分?為了讓孩子學到對以后有用的東西?為了掌握適應環境的知識技能?為了畢業后找到好的工作?

? ? ?如果我們把學校當做產出有競爭性的工人的加工廠,那應試教育這么多年,大多數學校都已朝著這個方向去走。無可否認的是,過去學校確實幫助了許多人搭上夢寐以求的大學或工作,雖然對所有人以同樣的標準、過多的考試、狹隘的學科(語數英物理化等)會限制了一大部分人(例如某些讀書考試能力比較弱的人)的發展。

? ?對于應試教育的統一目標,接踵而來的諸如“不要讓孩子落后”的緊迫感油然而生,一部分創造力的老師和創造性的課堂也被枯燥無味的填鴨式知識灌輸取代。但不得不承認,應試教育仍是當代多數人最好的選擇。

? ?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把過多時間集中在應試必然會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特別是那些富有的家庭(所謂的“精英階層”),他們有更多選擇學校和決定自己未來發展的資源和能力,因此他們更看重學校在分數以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正是這么一群人的利益傾向,推動著學校,從應試教育向更加抽象的“素質教育”。

? ?相比以前,現在“素質教育”隨著越來越多中產階級的崛起應運而生,是的,提了不知道不知多少年的口號終于有了物質基礎。

? ?那什么是“素質教育”?

? ?如果把中考高考等應試教育比作通往彼岸的獨木橋,素質教育更像是游泳、乘船、開飛機、漂流、地下水道等多種多樣的行進方式。是的,有些A+起點的人根本不擔心甚至不需要去跟別人去擠獨木橋。

? ?在教育心理學里,教育(狹義)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 ?從這里就可以引申出的“素質教育”的定義,不過是為了實現階層固化和階層世襲的隱蔽工具,如此而已。

? ? 從另一個角度也能看到“素質教育”的利益傾向,那就是補習輔導班的興起。

? ? 為什么以前沒有現在那么多補習班?

? ? 過去學校清一色都是應試教育,老師的業績直接跟學生分數掛鉤,在學校補習已是常態,這也是由當時的物質基礎決定的,畢竟當時大多數人都是無產階級。現在不一樣,中產階級或精英階層已經由上而下的將學校的方向往“素質教育”發展,畢竟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教育取向。于是,“素質教育”開始流行,學校也嘗試以多維度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增加音樂、藝術、社團、體育、國際交流等機會,而不僅僅以學科考試為評判標準,畢竟剛剛說到的中產階級和精英階層的孩子確實有能力和資源去支持孩子未來多維度的發展。

? ? ? 相比五年十年前,現在補習班的數量不知翻了多少。為什么會這樣?隨著“素質教育”的流行,學校對應試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學校老師教授應試技巧的時間減少,導致大部分本來學習能力就不佳的學生應試能力更差,更差的結果很可能會考不上好的學校,考不上好的學校必然會威脅到他們未來的發展。對于那些能力和資源較少的普通家庭,更需要依賴好的學校作背書,結果應試教育甚至成了很多普通家庭的唯一出路。面對這一處境,該怎么辦?唯有往外補課,找好的老師,盡快提高成績,增加考上好學校的籌碼。這樣由下而上的推動下,課外補習就成了剛需,眾多的“提分”培訓老師以挽救學生未來為職業使命,公立學校老師業余時間接補習班收入比正職還要高,都不足為奇。

? ? 太陽底下無新事,目前中國的教育狀況正是以前日本、韓國等國家走過的。現在這些發達國家普及(公立學校)的“素質教育”不以應試為中心,更多是往“全面發展”路線,沒有特定的培養路線,逐漸變成大眾學校。由于學校不負責孩子的未來就業等人生發展要事,根據二八法則,好的學校對大部分孩子來說仍然是唯一的出來。于是補習班在日本、韓國仍然非常盛行,畢竟好的學校就那些,物以稀為貴,想進去沒有錢沒有資源,只能拼高分了,這是他們的剛需。另一方面,精英階層的學生根本不需要拼高分就可以進入名校,私立學校就是為這一階級而存在的。

? ?說到這里,我的答案很清晰。為什么國家要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

?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跟國家從第三國家-不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物質轉變,跟人從猴子-農民-工人-白領到藝術家的需求轉變,道理是一樣的。過去農業社會根本不需要有學識的人,工業社會需要的是同一模板刻出來的技工,現代(后工業)社會需要專業性強的白領,未來社會有了人工智能就能擺脫體力勞動的束縛,因此也就更需要有創造性的多維度的復合型藝術型人才。

? ? 一個人需要接受什么教育不是由他自己決定的,而是由他所在的家庭環境(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社會條件)決定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社會階級需求去接受相應的教育。當一個人沒有其他資源,只能拼高分才能進入名校,以謀得往上發展的籌碼的話,那就得好好努力,拼命上補習班也好,拼命找背書也好。

? ?這么說來,很多公立學校宣稱的素質教育,其實是偽裝的大眾教育,是為國家培養當前社會需要的大眾群體。

? ?因此,教育的目標,無論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沒有好壞,只是時代的產物,對應著不同群體的需求。作為個人,我們不應該往外求,更應往內看,看清自己的起點(家庭學校能力資源等),然后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徑,優先實現當前的剛需(是物質還是精神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全面發展”。

? ?(以上僅作為個人當前想法,未來可能會改變,待續思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我夢到了很多很亮的星星 夢到了一個我喜歡的人 我希望那個人是你 至少我在夢里見到你了
    夢到了銀河閱讀 254評論 0 0
  • 我羨慕那些說走就走的旅行, 我敬重那些雷勵風行的年輕! 我也討厭這樣的自己! 我有一個很好的發小,在高中時就...
    魚波閱讀 574評論 0 1
  • 晚上,遠在3000公里外的邵兄給我打了一個很長很長的電話,主要交流最近的復習情況,順便答疑一下我最近遇到的問題。 ...
    不會飛的章魚閱讀 28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