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收集作者 2017 年 04 月期間的一些或成熟的或不成熟的想法。
字數約 3130 字;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只是一場作者論而不證的自嗨。
1. 和 L 君在大西南說潮汕話
月初陪 L 君去川渝一帶游玩,在重慶北往成都東的動車上,發生了這么一件趣事——
L 君問我:「你說在這車上沒人聽得懂潮汕話吧?」
我:「應該沒有,雖然是大西南的兩座大城市,但無論如何潮汕人總沒有廣州那么多的。」
于是,L 君放心兼放肆地高談闊論:「就是嘛!我也是這么覺得的,@#¥%&@#¥%&……」
這時,旁座一位男青年突然一臉壞笑地用潮汕話問道:「恁也呾潮汕話吼?恁豈是汕頭伙?」
L 君于是忙著挖地洞去了……
2017年04月02日21:14:35
2. 粵疆大戰:一樣的菜,不一樣的味道
廣東隊四個主力每人都領了 5 個犯規,我想起大二班級球賽,我兩場共 9 犯,第二場直接提前畢業了。賽后對方師兄們說我防得兇,隊友們則說我有血性。
后來我一想,其實更準確地說,那是一種想贏的欲望,以及沉浸比賽而已。
2017年04月07日21:29:33
3. 關于威尼斯
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別致的「威尼斯情結」。
大一大二那會兒,鷺江地鐵口的那家薩莉亞意式餐廳成了我和朋友偶爾去打牙祭的勝地。雖然到現在,薩莉亞在我和朋友心中都有點「意大利沙縣」的感覺了,我們也打過了更多更好更高端的西式餐點牙祭,但因為是剛來這座大城市接觸到的第一批事物,我的印象總是特別深刻。
最深刻的,是無論哪家薩莉亞,幾乎都有的統一的室內裝飾——威尼斯街景掛畫。不可否認的,對于一個剛到大城市上大學的家伙,威尼斯掛畫帶來的「小資」假象,確實是真切而深刻的。
大二時,還看了 BBC 紀錄片《威尼斯 (Francesco's Venice)》,主持人是土生土長的威尼斯人,以拉丁族裔特有的那種熱情介紹著威尼斯——建城的歷史、政治生態、水道、海產品、黑暗的中世紀、畫家提香、音樂家維瓦爾第……
主持人 Da Molto 在威尼斯的某個海產攤點買了一袋類似牡蠣但可以生吃的海產,邊吃邊和店主談笑風生,最后分別時的禮儀是很熱情的接吻。
然后主持人登上一艘貢多拉,站在船頭,點上一支煙,以拉丁族裔特有的憂郁望著前方的水道,又緩緩轉過身來,面對著鏡頭,用意大利口音的英語深情地聊起威尼斯的歷史……
(每當這樣的鏡頭出現,我就免不了自行腦補我作為主持人在介紹自己家鄉的情形——
「Well, J-city...(J 市……)」我深情地抿了一口茶 / 抽了一口煙,然后轉過來面對鏡頭,「**For years, as one of the cities among G-province, J-city remains so very low-profile. People either has never heard of her, or has not been all that impressed, without acknowledging any characters of her. (一直以來,J 市在 G 省都沒有什么存在感,人們要么沒聽過,要么只有個大概的印象,但他們大多都不能說出 J 市究竟有什么特色……)」我又轉過頭去,又一口茶 / 煙,「Nevertheless, I'm always proud of her. **(無論如何,J 市總是值得我為之驕傲。)」
當然,我不打算在菜市場去親吻某個賣海產的大叔的。)
而威尼斯,的確是一座特別的城市:由潟湖因地制宜形成的水城地理生態本身在全世界就絕無僅有;同時她是一座全民皆商的城市,商業的血液時刻淌動;一度是歐洲性愛和奢靡生活的代名詞、化妝舞會和狂歡節之都;政治和文化上講,一直以來,她不啻是意大利的異類,甚至還是歐洲的異類。
這樣一座特別的有性格的城市,當看到含有諸如圣馬可廣場、嘆息橋等地標或者她的河道的畫面時,我是多少難抑心中那種輕輕的向往和想象的,難抑那份別致的「威尼斯情結」。
參考:[日]鹽野七生. 海都物語:威尼斯一千年[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2017年04月09日17:19:48
4. 無題
我們或許不喜歡我們所看到的,但那本身不是我們背過臉去的理由。
摘自:[英]Frances Larson. 人類砍頭小史[M]. 海南: 海南出版社. 2016.
2017年04月12日12:12:35
5. 記一次純器樂音樂的具象化之旅
Steve Vai ——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說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吉他演奏者。
《For the Love of God》——又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說它是這位吉他演奏者最好的彈奏作品(之一)。
從我初中開始,這首純器樂無人聲的曲子給我的直觀感受大多都是,它在體現某種掙扎、某種矛盾。
每次深夜獨聽,免不了會在腦海中構建、營造、具象化一個適合這些復雜情愫的場景——我聽純器樂的音樂時,總會作出這樣的嘗試。
對于《For the Love of God》,我每次都會想起在《天地玄黃 (Baraka)》——有另外相當一部分人會說這部 1992 年的片子是歷史上最好的紀錄片——里看過的日本舞踏表演 (Butoh Dance)。
那是無法讓人輕易理解的現代舞,肯定會讓你充滿疑惑、震驚甚至恐慌;雖你表示不能理解,卻能表現出一種基于人文主義的同情和對于別人心中某種激烈矛盾存在的承認。
此時,音樂在耳朵里聚集又渙散,或許腦海中的那個本我 (id) 亦然翩翩起舞,屬于你自己的舞蹈,掙扎、思索、迷惘……仿佛無數次把自己打碎在地,卻又重新拼湊、振作起來 (get yourself together) 了。
(除了《天地玄黃》里這段舞踏, 或許《輪回 (Samsara)》——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說這是同一位導演近 20 年后對歷史上最好的紀錄片所做的最好的繼承——中的一段行為藝術家 Olivier de Sagazan 的驚心動魄的表演也同樣適用于這種掙扎和矛盾,《輪回》里的這段行為藝術和《天地玄黃》里的舞踏想來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2017年04月14日14:25:26
6. 「包你痛苦一生的藥方」
<u>約翰尼 · 卡森版</u>
- 為改變心情或感覺而使用化學物質;
- 妒忌;
- 怨恨;
生活本已艱辛得難以下咽,何必再將它塞進怨恨的苦果皮里呢?
<u>查理 · 芒格版</u>
- 要反復無常;
- 不要從別人的成功 / 失敗中借鑒經驗,不要去鉆研你的前輩們最卓越的研究成果;
- 遭遇失敗后,要消沉、一蹶不振;
- 告別客觀、公正的態度;
參考:查理 · 芒格 1986 年哈佛畢業典禮演講《包你痛苦一生的藥方》
2017年04月17日17:42:26
7. 《速 8》之后
大三那會兒,在跟一位朋友交流時,我寫道——
(2015 年)4 月還去看了《速度與激情 7》,怎么說也算這一系列的經典影迷。來了大學后我也算看了不少電影,其實我列舉一下我花錢上影院所看過的,不難看出規律的:《變形金剛 4》、《敢死隊 3》、《速度與激情 7》、《馬達加斯加的企鵝》,無一例外有個特點:都是續作。這倒是挺有趣的。電影口碑的影響對我來講是比較大的。看場電影對自己來講也算某種投資吧,畢竟不想投入 2、3 小時去影院觀看一部對它的了解僅僅基于其自身宣傳的電影,存在風險。如此難免裹足不前,而續作也不盡然都是佳作,但是的確就不大想冒險去看新的,可能的確個人來講我是比較懷舊的吧。
畢業后至今,到院線看的還有《碟中諜 5》、《諜影重重 5》,以及最近的《速度與激情 8》。
續作的水平究竟怎樣?我認為無論如何,對續作的評分多少都會受前作影響。電影藝術,本身也就是個很主觀的東西。看的這堆續作,在我看來,多是「良+」級別的衣缽繼承。
而除了與兩年前相同的「不愿承擔風險」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基于「情懷」的動機:畢竟,我能看到的范 · 迪塞爾、杰森 · 郭達、馬特 · 呆萌、阿湯哥、約翰尼 · 德普、史泰龍、尚格云頓、州長們賣力打斗的場面真的只能是越來越少了,看一部少一部(不過理論上講,倒是沒有哪位明星的電影是看一部多一部的)。在畫面視聽不退步,劇本不要爛得太徹底的前提下,算是值回票價了。
那些新出的、對視聽效果的要求不那么高的,在等一段時間后,風評穩定了,待在家里自己看也不遲。
第三個我執迷于這些續作的因素,是因為,至今好像的確沒什么能有同等擔當的系列打出名堂來啊(除了超級英雄那幾波,漫威系列我也是看的)。上述看一部少一部的明星都是有自己的一批系列作為擔當的(呆萌 - 《諜影重重》、阿湯哥 - 《碟中諜》、德普 - 《加勒比海盜》、范 · 迪塞爾 - 《極限特工》和《速激》,都是千禧年前后出名堂的;老一點的阿諾 · 州長 -《終結者》、史泰龍 -《第 X 滴血》等都是起源于 80 年代或更早)。但現在,似乎沒那個繁榮年代那么多值得期待的系列了。
P.S.: 我第一部看的《速激》系列的片子是《速 3:東京漂移》,小六還是初一吧,老爸買的 DVD。現在看來,我對于我能成為這個系列的影迷表示稍有點心疼(主要是《速 5》拍得真好,里約大戰之后我就堅定地入坑了),《速激》系列的導演或公關部門欠我一筆安慰費 / 代言費啊……
2017年04月19日11:36:00
8. 「說書人」
公司、貨幣和國家,都只存在于我們的想象之中,是人類發明了這些概念,好讓它們為人類服務;為什么最后反而是人類為這些概念服務,甚至犧牲性命呢?
摘自:[以]尤瓦爾 · 赫拉利.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02: 159.
2017年04月27日15: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