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別人對你的好,認為理所當然(值得一讀)

雪漠作品,愛的選擇?

接下來,老子表述的仍然是圣人的幾個特點,或者說衡量一個人是否圣人的幾個標準。

首先是“不自見,故明”,也有人說是“不自現,故明”。“自現”就是表現自己,自我表現。“自見”除了自我表現之外,還有個人觀點、個人成見的意思。不過,不管是“不自見”還是“不自現”,我們都將這句話解釋為:圣人永遠不固執己見,永遠不以自己的成見和標準來判斷世界,因此有真正的智慧。

老子在對圣人的表述中,非常注重“上善若水”這個特點。他認為,圣人一定會像水那樣,水沒有自己的形狀,倒在任何容器里面,都會隨順容器,變成對方的形狀。上善若水的智慧,就是沒有個人成見,沒有固執的個人觀點,因此無論裝進什么容器,都能像一面平整的鏡子那樣映照世界。相反,如果有成見,有固執的個人觀點,就必然會存在偏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無數種“主義”之間的斗爭。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本質上就是無數種“主義”之間斗來斗去,大家都認為我對你不對,這就是“自見,故不明”。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一個國家里出現了“三公”,也就是有三個領導人,有三種掌握了話語權的聲音,那么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好。這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吃”。換句話說,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觀點,就會造成方向上的混亂,因此大家都有觀點就等于沒有觀點。同樣道理,如果一個國家有無數種價值標準,就相當于這個國家沒有價值標準。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的價值,都有自己堅持的觀點,每個人都在表述和推行自己的價值與成見,那么社會上就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各種觀點之間都在打架,那么社會就“不明”了。如果有一個人站得很高,超越了這所有的觀點,而且沒有自己的成見,能看清整個世界,看清所有的立場、角度和價值,他就有了明鏡一樣的智慧,那么他就是“不自見,故明”。

然后是“不自是,故彰”。“不自是”就是不自以為是。相反,自以為是,認為只有自己是正確的,別人都不對,就是“自是”。圣人不認為只有自己是正確的,跟自己不一樣的都不正確。

《尚書·商書·湯誥》中說“萬方有罪,在予一人”,如果天下到處都有過錯的話,責任都在我身上。在一個很好的家庭里,如果發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每個人都會說是自己不對,不會覺得是別人做錯了。圣人也是這樣,他不會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其他人都是錯的。而且,圣人總是覺得世上一切都跟自己息息相關,所以他不管做什么,都一定會合乎正道,一定會給社會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影響,而不會給社會帶來負面的、消極的影響。

“子貢贖人,子路受牛”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孔子活著的時候,魯國有一個規定,如果你在外國見到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而且把他們贖回來,讓他們恢復自由,魯國就會補償你,并且給你一定的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一次就贖回了一個魯國人,讓他回到了祖國,但魯國想要補償和獎勵他的時候,他卻拒絕了。孔子知道這件事時對子貢說,子貢啊,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必須接受補償和獎勵,如果你拒絕了,以后就沒有人再去贖奴隸了。后來,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救了一名溺水者,溺水者為了表示對他的感恩,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了。孔子知道之后就高興地對子路說,就要這樣,以后誰都會救人的。

在孔子看來,社會影響是高于個人名譽的。假如你的行為對社會無益,就算看起來是高尚的,也沒有意義,甚至是不對的。相反,假如你的行為對社會有益,就算有可能遭人質疑,也是對的。這就是孔子的價值觀。孔子認為,人的言行跟社會風氣息息相關,所以,做任何事,都必須考慮到對社會的影響。所以,很多時候要學會接受獎勵。比如,別人授予你某種榮譽的時候,你不能拒絕,一定要接受。因為這個榮譽不屬于你個人,而是屬于你的行為,你得到的獎勵和認可也是針對這種行為的,而不是針對你個人。當你因為做了善事而得到獎勵時,別人就會知道這么做是對的,而且非常好,那么很多人以后就會向你學習,也去做善事。這就是孔子的思路,他的思路跟很多人都不一樣。因為,我們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只考慮自己想怎么做,總會忽略自己與世界那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圣人不會忽略這一點。這就是圣人的想法總是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原因。

我再舉個例子。很多年前發生過一件事,很讓人遺憾:有個年輕人扶起了一個摔跤的老人,老人卻把他告上法院,法官也判他有罪,談到判刑的原因時,法官說了一句很無恥的話:“肯定是你把他推倒的,否則你為什么要扶他?”這種說法等于把人性中那些非常美好的東西——比如慈悲、善心、良知等——都給否認了。他這樣說了之后,就再也沒有人敢救助摔倒的老人了,因為誰都不想遭受無妄之災,更不想因為善心而被人冤枉。所以,這個法官是個罪人,他把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都給敗壞了。無論出現什么情況,都要強調救人是第一位的,更不該說“你如果不心虛為什么要救他”這樣的話。所以,我們要向圣人學習,多考慮一下自己的言行對社會的影響。尤其是掌權的人,他們的言行跟社會風氣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對事情的處理,很多時候都會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選擇。所以,一定要有基本的智慧和德行,否則,很容易就會因為某個細節處理不周,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

最好的辦法是,永遠不要自以為是。

我們知道,有些人總想為自己樹碑立傳,于是制造一些形象工程,希望人們永遠記住他,但那個建筑是很容易消失的,有時候,他還活著,那所謂的標志性建筑就給拆掉了。有些領導人希望人們忘掉他,但人民永遠忘不了他。因為人民記住了他做過的事。所以,“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你的思想和你承載的文化反而能發揚光大。

接下來是“不自伐,故有功”。古時候把自吹自擂稱為伐,討伐的伐。這一點很有意思,古人認為,自吹自擂、沾沾自喜是對自己的一種伐害。做了事,但不執著自己做過的事情本身,才有功。

張良對劉邦多重要啊,很多次都是他在“運籌帷幄之中”,劉邦才能“決勝千里之外”。可以說,如果沒有張良,就沒有漢朝。雖然韓信也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張良,劉邦就可能失去韓信。比如有一次,韓信攻下齊地之后,想當齊王,但他不好意思明說,就要挾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代理齊王之位。當時劉邦很生氣,覺得韓信這個人不地道,居然趁火打劫,正要勃然大怒之際,張良悄悄地踢了他一腳。這一腳,一下就把劉邦給踢醒了,他知道這時候不能得罪韓信,因為韓信很有實力,要是韓信不幫他,甚至與他敵對,他就不可能成功。于是,他馬上改口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么假齊王!”然后,他就封韓信為齊王。這就是“曲則全”,委曲求全。

韓信很高興,東征西戰,為劉邦打天下,但大功告成之后,劉邦又把韓信給收拾了。當然,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但我們依然要明白,劉邦之所以這么做,除了他不像趙匡胤那樣宅心仁厚之外,也有韓信自己的原因。相反,張良在關鍵時刻就處理得很好——人人都知道,是他的謀略直接導致漢朝的建立,但劉邦當了皇帝,準備封賞他時,他卻推辭說,我沒有什么功勞,一切都是陛下您自己的洪福,感謝您幫助我實現了夢想,讓我當了一回帝王之師。不過,現在我只喜歡修道。說完,他就修道去了。劉邦當皇帝的時候,很多功臣都被滿門抄斬,而張良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子孫。據說,直到現在,民間還有他的子孫。而韓信,沒當幾天齊王,就被劉邦給殺了,他的子孫也早就找不到了。這就是“不自伐,故有功”。不要自吹自擂、沾沾自喜地邀功,永遠都要感恩,永遠覺得是別人幫了自己,不要覺得是自己幫了別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德。

在我的生活中,我看到的,永遠都是別人對我的好,我永遠不會說自己對他有多好。為什么?因為別人沒有理由對你好,但他居然對你那么好,你怎么能不感恩呢?就算你對他很好,也是應該的,因為你想有很好的品德,想修行,想得道,所以你必須對所有人都好。別人不是這樣,別人只想做一個尋常人,所以,他不是理所當然要對你好的,如果他對你好了,你就該感恩。所以,我總是在感恩很多人,總是抱著一顆幫助別人的心,總是感恩別人給我一個幫助他的機會,這也是他在幫助我完善自己。

“不自矜,故長”,“自矜”是驕傲自大、覺得老子天下第一的意思。楚霸王力氣很大,能舉起千斤重的鼎,帶兵打仗也總是所向披靡。他帶領楚軍子弟兵和秦國的軍隊打仗時,諸侯都不去支援,等到他滅了秦朝,如天神般降臨時,諸侯們都不敢抬頭看他,只能跪行到他跟前,向他認錯。所以,楚霸王非常了不起,但他的了不起,只是匹夫之勇,到死他都覺得自己沒錯,說是老天要滅他。實際上,他真的有問題,因為他跟曹操、周公等人剛好相反,后者是禮賢下士,他是看不上所有人。他唯一重視的人才,是被他稱為亞父的范增,但范增的話他也聽不進去,他連范增都不重用。所以,他的滅亡是必然的。他太驕傲、太自負了,總是覺得老子天下第一。這種人是不會長久的。

要永遠覺得自己不好,認為自己入世一無能。

我的一位朋友,寫了一副對聯:“避人得自在,入世一無能。”過去,我覺得太消極。現在,才發現,它說得太對了。因為,它提倡永遠不跟別人比較,永遠覺得別人比自己強,永遠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無能的人,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會,這樣就不會有敵人,大家都會覺得你很好。過去,我就不是這樣,過去我很張揚,十八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張揚,一切都外露,所以大家都不喜歡我。后來,我通過修心,學會內斂,但別人仍然覺得我是一個張揚的人。所以,至今我仍然到處樹敵。我的家鄉,總有人在背后議論我,其原因,還是自己沒有做好。因為我常常自矜,才老是被人批評。

作為修道者,我是有缺陷的,因為我是作家,會有作家的習氣。當然,有一些習氣,也是我有意為之。因為,屁股決定腦袋,當了作家,就得說作家該說的話。


?選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輯雪漠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