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六點,洗手準備當天的晚餐。
豆角的兩端尖而且硬,用指尖捏住一邊的尖角折斷,然后順勢一撕,粗烈的纖維就被去掉,吃起來不會生硬,磨嗓子。江南的細茄子切成手指粗的長條,剖面是扇形,每一根都有一面帶皮。
先把鍋燒熱,但是并不放油,把切好的茄子放進鍋里連續地翻炒。這樣事先煸過的茄子會變得松軟,但又不會焦,等到真正炒的時候,吸油量就大大地減少。
等到半熟的豆角和茄子混合在一起燜燒的時候,加入蠔油、豉汁、一點點料酒和胡椒,所有的調味料都比菜譜的標準分量減半。
最后調鹽味。加鹽要分兩、三次,每次只加一點點然后嘗一嘗,如果不夠才會再加一點。最妙是恰好,其次是清淡,千萬不能多。
母親總嫌我做菜的工序太過啰嗦。可是,因為要吃得快樂,所以要有滋味;因為要降低熱量,所以要盡量減少油分;因為老人有高血壓,所以要盡量少鹽。“度”的把握總有代價,那就是得用時間和心思來代償。這是終于找到的平衡點。
我已經在家吃飯滿一年了。
還在讀書的時候,實驗室里打牙祭,最常去就是南門外的青芝塢。那個年月的青芝塢還不是現在這樣整體規劃包裝過的“休閑慢生活區”,而是一條簡樸的狹窄街道,各戶農家利用自己的小樓院開辦餐館。玉泉的學生把它視為后門外的“美食墮落街”,久而久之,這條街以麻辣的川菜出了名,人們使出百般技藝在狹窄的小路錯車,把汽車騎停在人行道邊,走進川菜館點一盆紅艷艷的水煮肉片。
正對著學校南門的,是一家東北菜館。它的生意如此之好,就近開了分店也要等位;它的味道也很好,有一年我身在哈爾濱還在回想它的美味。愛極了它的地三鮮,土豆,茄子,青椒,最普通不過的蔬菜,好像自己怎么做都達不到那種口感和滋味。
直到有一天想得厲害,忍不住翻菜譜想炮制一番。才驚訝發現地三鮮這道素菜,卻比平常的任何一種葷菜都含有更高的熱量。土豆要浸在油里炸過一遍再燒,表面才會酥脆微焦;茄子是最吸油的食材,必須先在油鍋里炸到吸滿了油;青椒也是一樣。如此這般再一起燜燒,方才吃得出那種餐館中的美食味道。
這真是一件令人沮喪的發現。其實人們的所謂無辣不歡,所謂熱愛濃油赤醬,心中總歸也明白有些不好,但究竟是多么不好,研究這么個細小的地三鮮才有了真切實感。而究竟是忽略它,還是因此改變自己的冀望,簡直是我生活的一道分水嶺。
就像無數離開家鄉的年輕人一樣,我因為讀書而從高中起離家,居所從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租房到定居。與少年時的家距離從近,到遠,再到近。從小到大家里的飲食非常清淡,對衛生和新鮮的要求甚高,對調料則能少則少。我曾經在武漢的食堂里被“最清淡”的菜辣到滿臉是淚,但是十年過去,早已習慣了“外面”的食物。
反而再也吃不慣家里的清淡飲食。工作后因為出差、加班、大城市的堵車、無從規律的生活,午餐和晚餐幾乎都在外面游擊。為了吸引客人的味覺,幾乎每一家餐館都是濃油重料,倒也吃得歡快,何況還省卻了自己做飯的諸多麻煩。
只是那時并不懂得,偶爾想起皺皺眉頭,想想諸多無奈也就算了。直到后來懷上了漫漫。
當了母親,一切還是不一樣了。總擔心一點飲食上的失誤,都會關系到小家伙的健康,于是外面的食物終究是靠不住的了。從此開始在家吃飯的生活。不論回家早晚,都在家里吃飯,而且還要盡量調整了工作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在家里吃飯。為了健康,飲食烹調都使用了新的規則。
每餐要有足量的蔬菜,其中綠葉蔬菜還要有所占比。肉類盡量選牛肉和雞胸肉,而少吃豬肉。不用爆炒和煎炸,減少油的攝取,也避免維生素的流失。魚都是鮮活,做法盡量清蒸。辣椒花椒、桂皮八角之類,也是幾乎不用的。
從濃重口味轉回這等清淡的過程,說是斷癮都不為過。而這期間,家里人為了照顧我的嘴,也算是百轉千回。懷孕胃口差,早孕反應也很強烈,還要長期吃清淡的飲食,能堅持下來還真是憑了對小生命的疼愛。到了后來,孩子出生了。再到后來,進入哺乳期。
生活就這么繼續著,孩子也一天天地長大。伴隨她每一次哭鬧或者微笑,忙碌得連家門都出不了。偶爾實在悶不住了,溜出去吃個飯,吃的時候滋味過癮,吃完回來卻回味到鹽多油重,消化負擔。再不是那個善打游擊的“外食族”,而只能偶爾為之罷了。
是啊,我已經在家吃飯滿一年。過慣了無視健康的日子,會覺得健康的生活清規戒律。而過慣了健康生活的日子,才發現規律生活的好,并不是口腹的滿足、熬夜的玩樂所能比配的。有了孩子以后,又更發現自己最深層的愿望,是生活得更健康一些,更久遠一些,更平和一些。并且能夠把這種生活方式和情緒能量,也讓孩子成為習慣,希望自己能給她帶來陽光。
從小我也是一個乖寶貝。聽從媽媽的教導,不買校門口攤上的零食,不垂涎炸豆腐串的香氣。來到大學,男朋友拉我一起坐在夜攤上吃燒烤,聽他說“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的道理。如今他成了我的家人,一同看見路邊的燒烤攤,問及當年的大道理,他就不好意思地笑起來。
我不知道將來有一天,我的女兒會不會也一邊糾結著我教給她的生活觀念,一邊猶豫是否和朋友去吃路邊攤。她會不會也在那個壓力更大的社會,為了工作事業打拼成一個外食族。待她也成為母親,會不會也擔心自己的孩子有不規律的生活。父母的愛,在人生的某些時刻總看起來像束縛,這像是生活為每個人設計的環,我們都是兜兜轉轉一大圈,才漸漸能夠體會和明白。
我從小想做個女強人,好像這世上很多事都值得吃苦爭取,唯洗手作羹湯太不甘和便宜。可是在家吃飯的這一年來,我漸漸明白最凝聚心血和關懷的,恰恰是每一天普普通通的住家飯。吃得久了,這才是讓你不論多少功夫,都想要專心致志的欲罷不能。
我希望我的女兒喜歡我做的食物。我希望她吃的每一份茄子,都是事先煸軟而少油又美味。我希望總有一天自己拙笨的手可以找出健康和滋味鮮活的平衡。我希望她愛上在家吃飯,每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