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青椒、相約北京之總結篇

全國三萬四千多名青椒在網上用CCtalk進行網絡直播學習。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在三萬四千多名青椒中選出百名青椒種子選手趕赴北京,相聚北師大神圣的殿堂。

走進北京師范大學的校門,映入我們的眼簾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八個金燦燦的大字。慢慢的了解才知,這是北師大的校訓,是啟功先生親筆題寫。

圖片發自簡書App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短短八個字,莊重典雅,寓意深刻。啟功先生闡釋它最基本的含義就是 “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和技能,學為人師,就是要使“學”能成為后學的師表。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行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社會中的模范。


看到這里,讓我想起了我的怒斬——邯鄲學院大名分院。在那里也有一句校訓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雖說說法上有點不同,但是他們的內涵是一樣的,都是把學問和德行做為師范生的標準,同時也射影了作為老師的標準,必須德才兼備才行。

吃完晚飯后,隨著幾位青椒小伙伴第一次漫步在北師大的校園,見識了北師大的“廣大”,從學院的最西端走到最東端,也不知走了多久,只知道走累了又走、累了又走,一路上見到了食堂樓群、運動場、體育館、主樓、學院廣場等,還有隨處可憐的向陽花,看起來像有百年齡的樹木,在最東邊還見到了孔子像。一處處、一幕幕……既那么熟悉又那么的不同,讓我想起了曾經上學時的時光,又感嘆于學院的廣大與先進。


在北京的七天時間里,我們集中培訓學了四天。在這四天的學習中,讓我們與北師大專家面對面交流,這是網絡直播聽課的效果是不可比擬的。每一位專家教授都是各自領域內的頂尖人物,他們不懈余力的為我們講課,讓我們這些來自鄉村的老師們看到了北師大專家講師團的精神面貌、團隊精神以及高端的專業素養。

董春雨

他是第一位給我們上課的北師大教授。他的“創新教育的漫談”點醒了我們在座的百位青椒。因為中國式的教育模式是灌輸,缺乏的創新精神。即使我們是鄉村教師隊伍里的比較優秀的老師,但也深受灌輸教育模式的影響,無形中被同化。當代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創新、引導學生創新。但創新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這就要求我們鼓勵學生多思考,針對問題可以有多種策略,思想不要被模式化、固化。最后董教授引用笛卡爾的一句話“我思故我在”。提醒我們:作為老師要時時思考、有自己的思想,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更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的學生。

宋萑

宋萑教授課程內容“鄉村校本課程的開發”。提到校本課程我還是有些熟悉,因為在前幾年學校為迎接省督導評估驗收,學校“被迫”趕制出了一套校本課程。當時的任務安排給我來做,我也是苦于頭緒,于是上網查詢。在網上的資源很多,但是很雜,五花八門。最后我做了“經典誦讀”系列校本課程,整理了一套校本教材,共有3本,低年級的《三字經》、中年級的《弟子規》、高年級的《唐詩三百首》。
這次聽到宋教授的講座,才知道我曾經的想法、做法是多么的“幼稚”。在宋教授的分享中,讓我了解到校本課程是有一定的目標、具體的內容,還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然后再具體實施的一項課程。除此之外,校本課程的開發還要符合一些原則:
1.校本課程發展要反應學校辦學理念和課程理念。
2.校本課程發展要基于學校的基礎和條件。
3.校本課程發展要考慮學校周邊環境和政策的因素。
4.校本課程發展要于課程統一起來。
5.校本課程發展要整合家庭、社區資源、自然資源。
6.校本課程發展要科學規范與系統的設計。
了解了這些有關校本課程的基礎知識以后,宋萑教授帶領我們一起做頭腦風暴活動,由此引導我們具體如何做校本課程,讓我們了解到了開發校本課程的大概流程。為我們以后能夠順利的開發出屬于自己學校的校本課程墊下堅持的基礎。

徐勇·徐梓

在以前我認為國學經典就是傳統文化,在徐教授的講座中讓我全面的認識了什么才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包括文化常識、國學經典,還有成人的技能技藝、孩童的游戲、游藝。是一個統籌概念,不單單只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只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地域對于傳統文化的界定是不一樣的。

傳統文化教育是最有價值、最優質的教育

第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通識教育(美國和臺灣)

第二,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博雅教育(香港地區)

第三,傳統文化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大陸地區)
第四,傳統文化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歐洲)

這里提到了傳統文化教育在我國就是值得素質教育,讓我們對于素質教育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認識。

素質:是指一種無規定性或非專門化,但這種無規定性或非專門化,可以為各種具體之物提供依托和基礎,并且使其蘊薇著無限發展的動力,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素質教育:合理調整和安排素質結構,并不斷完善和優化素質結構的活動和過程。

關于素質教育的理解,葉圣陶老先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貼切的說法:

葉圣陶: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

素質好比土壤,而各種技能,不丈是土壤上生長出來的莊稼。土壤為莊稼的生長提供了依托和基礎,使得種于所具有的發芽、生根、開花、結實的潛能得以實現。素質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彈彈琴,乃至學習繪畫、唱歌和跳舞,不過是在素質的土壤上栽種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的改良土壤;不過是在素質的模板上增加一些圖案,而并不是改善這塊模板的結構。

裴淼

裴淼教授的《全身動作反應法(TPR)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讓我對教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其實在裴教授講座的同時,對于她所說的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我也時常用到。但那只是自己教學經驗積累,不知這樣做的理論依據。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動作反應法的簡稱)教學法創立于20世紀60年代初,其創始人是美國加州的心理學和統計學教授詹姆士·阿舍(James Asher)。力圖通過身體的活動來進行語言教學,是一種建立在言語和行動和諧一致基礎之上的語言快速教學法。目的是在開口之前培養聽力能力,言行協調一致,減少語言學習中的心理壓力。
聽了裴教授的講座,讓我更加確認了自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教學設計、學習需求,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讓學生親身體會知識的生成過程,從本源了解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

于丹

一句“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貫穿了于教授的整個講座。于教授的分享讓我認識到了成長得價值遠比成功多的多。“成功時目標的達成,是一個結果,而成長是一個學習、經歷的過程”。這就好比教學做學問一樣,我們要讓孩子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直接給他們一個答案,讓孩子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學習。所以說“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李文華

一個看起來像農村老太太的她,有著與其他老人不一樣的情懷。一直致力于傳播“誦讀改變人生”的思想。為此他曾兩次為我們青椒學員做過兩次直播授課。每一次做課的她都讓我們由衷的敬佩,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一直在站著給我們授課,讓在電腦端的每一個學習的青椒們都能感受到她對于誦讀的重視,同時也讓大家受益。在青椒百人研修團趕赴北京學習時,李文華教授又在雨中給我們培訓,這一站就是3個小時,比我們這些年輕人體力還好。這次我們學習的尤為認真。在李教授的影響下,曾經對于誦讀一竅不通的我也認識到了誦讀的魅力。


除了這四天六講的學習,我們還參觀了中關村第三小學和北京市101中。在這里讓我們來自農村各地的青椒,了解了世界最前沿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大家三小”的中央圖書館,它的出現顛覆了我們對于圖書館的認識,圖書館布局里的每一處都是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最大化都激發學習的學習興趣。獨特的“班群”教學模式也讓我們眼前一亮,看到了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在101中的我們經歷了它的變遷,感受到了它歷史的底蘊,以及現代發展中的101中。我們還參觀了101中的校園,花園式的校園仿佛置身在大自然中。參觀的這些學校,開闊課我們的視野,也為我們能更好的為農村教育服務奠定了基礎。?

? ? ? ? ? ? ? ? ? ? ? ?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