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白們看的哲學入門書|薦書《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

文/小J努力去旅行


大學時最喜歡上的課就是選修課《西方哲學史》,從此就哲學有了濃厚的興趣,然而整個大學結束只知道哲學家一直在問的兩個問題,“我是誰?”,“我為什么活著?”,至于答案至今仍是未解。

提到哲學,可能最先想到的都是蘇格拉底的三段論,還有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等晦澀難懂的單詞,以及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例如柏拉圖、康德、尼采、黑格爾、叔本華等等,至于他們都持有怎樣的觀點多數時間是一知半解的。

自己喜歡哲學,也買了很多哲學入門的書,例如羅素的《西方哲學簡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以及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等等,不得不說即使這類入門的書,自己看起來仍然很是費勁,而偶然中買下了這本《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晦澀難懂的哲學思想在作者的筆下就變得生動有趣了。

先來說說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這句話雖然有名,但是經常被誤讀。有的人以為,這話的意思是“我存在是因為我思考”,更有人引申為“人生的意義就是去思考,不思考人就無所謂存在不存在了”。這些解釋都是錯的。

“我思”和“我在”不是因果關系,而是推理演繹的關系,即,從前者為真可以推倒出后者為真。也就是從“我思”為真,可以推倒出“我在為真”。而不是說“我不思”的時候“我不在了”,在不在我們不知道。

一直以來自己對于“我思故我在”的理解都存在一種誤區,我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不知道其中關系的演繹推理。

再來講講書里對形而上學的解釋。

我們在學校里學習馬哲的時候,課本給我們的解釋是:“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在課本上,“形而上學”被當成是一個貶義詞,說說誰是形而上學,那一定是在罵他呢。

課本里給形而上學下定義,就是好像學校里調皮的孩子專拿別人的缺點起外號一樣。明明人家也是一個健康、正常的孩子,但是外號就叫成了“愛哭鬼”,“小胖墩”。我們課本給形而上學照的這個缺點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成天叫人家也不合適啊。

整篇文章都是用這種幽默的語言貫穿其中,用最直白簡單的言語來解釋晦澀難懂的哲學,那么“形而上學”到底指什么呢?再來看看作者給出的答案。

“形而上學”這個詞的英文是metaphysics,它的來歷是這樣的:話說回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寫過很多著作,從哲學到物理學,涉及了很多學科。

但那個時候,沒有現代學術界“哲學” “物理學”這樣的分科。亞里士多德是寫痛快了,想研究什么就寫什么,可給他整理書籍的后人犯愁了,這么一大堆包羅萬象的著作該怎么分類,命名呢?

一個叫安德羅尼柯的人想了一個好辦法,他用“研究有形體的事物”和“研究沒有形體的事物”,把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兩大類。

前一類的著作編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學》,后一類作品,也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作品,也編在一起,放在《物理學》的后面。當時沒有合適的名字稱呼它們,安德羅尼柯一看怎么辦呢,就給起了一個名字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學之后”。

這就是“形而上學”這個詞的由來,至于里面包含了怎樣的哲學思想,我更建議你親自翻開書本來尋找答案。

不看書總覺得哲學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其實恰恰相反,生活中處處體現著哲學,就像我們熟悉的這句“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這就是實用主義哲學的觀點,至于實用主義哲學都講了什么,書里都有答案。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可以說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著哲學史,第二部分在尋找著“我為什么活著”這個問題的答案,若是你也困惑著自己為什么活著,我要建議你讀讀這本書,或許在這本書里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看完這本《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仍然不能說自己懂哲學,看過一遍,在腦子里理解的東西仍然很少,自己仍是小白一個,但是好書又豈有只看一遍的道理,反復看下來,總有一天可以理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