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者,拿什么來拯救你——一位心理學工作者在戒毒病房的臨床感受

? ? “毒”,大家最熟悉的意思就是“有害的性質或有害的東西”,因此所謂的吸毒者,既包括使用海洛因、冰毒等各種毒品的人,也包括飲酒或者吸煙過度對自己產生嚴重危害的人。

? ? 對于吸毒成癮,心理學的價值主要在于吸毒前和吸毒后,也就是你為什么會去吸毒、你又為什么難以戒毒。有很多經典理論從各個角度試圖解釋吸毒成癮機制,但是今天我想拋開理論,談一談在戒毒病房與患者接觸后的一些切身體會。

? ? 毒,除了“有害”這個為人所熟悉的意思之外,古文中還有闡述:“毒,厚也”,意思是“高度聚集”,任何東西高度聚集必成“毒害”。這個意思似乎能更好的理順我的臨床感受,因為我發現所有吸毒者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是“散”的:生活沒有目標,興趣缺失,常常提到的詞是“無聊”,這往往也是他們接觸毒品的初始原因;大多沒有工作,或者工作出了問題,吸毒就延續、加劇了這一問題;往往缺少人際支持系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周圍只是一起吃喝玩樂的“毒友”,且與家人關系不良,很多人吸毒甚至正是受到了家庭的負面影響。都說人是社會人,在社會中要生存的好就要有足夠的支撐,也可以叫做資源和底牌。工作、人際、以及興趣愛好,每個人的側重各有不同,支撐越多,站的越穩,是這幾大方面來把個體聚攏成為一個人。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自然的聚攏,人就是散的,他就很容易依賴上一個“高度聚集”或者說“能把他高度聚集的的東西”也就是“毒”。如果毒品是百害而無一利,沒有人會來毒自己,它至少是在當前給吸毒者以支撐,給他一個聚攏的力量。為什么說這些也是資源和底牌呢?一個人有所依傍,就會有所害怕,失無所失的人最可怕。前段時間熱播的《余罪》里面,販毒的大佬都不吸毒,因為他知道那東西有害,他不舍得為了那個享受不到更真實的東西(金錢、權力和女人),但小嘍啰不是不懂,而是他沒什么好失去的,就算不吸,生活似乎也沒好到哪里去。

所以現在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吸毒者,我拿什么來拯救你?如果你想戒,太好了,這是戰爭最好的開始,只要你愿意扔掉毒品這根拐杖,剩下的戰爭就要容易很多,我會幫你學會識別高危情景,找到其他支撐來源,修復人際關系……直到你扔了毒品也能走的很好;如果你不想戒,沒關系,我們還有動機促進訪談,你不是不想變好,只是一直沒看到變好的可能性,我會陪你檢查還有哪些一直忽略掉的資源。

? ? 對于吸毒者,我們能做的,是幫他們看到選擇。

? ? 然而說到現在,我的默認前提是,這些人還有沒有利用起來的資源。實際上,無法忽視的還有社會因素以及吸毒者面臨的現實困境。社會的不排斥和不信任,工作機會的缺失,使得很多有心戒毒的人沒有退路,抽走了他吸毒的拐杖,如果沒有其他支持,復吸在所難免。此外,臨床中我聽到了很多吸毒背后的故事,捫心自問,對于那些真實絕望的無助困境下,異地處之,我是否能抗拒吸毒這種即時有效的麻痹方式?

? ? 說到這里,并不是說我們只能持有一個絕望的態度。真正的勇士,無非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之后,依然熱愛它,這也是我們在工作中應該持有的態度。只不過,在認清了工作的挑戰,也即是吸毒者處境的艱難后,我們可以更加尊重和平和,吸毒是一個結果,一件事情的結果前面有著太多的原因。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想對吸毒者說:錯的確是錯的,雖然我無法認同你吸毒的行為,但是我堅決捍衛你可以重新來過的權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