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視覺實驗,我要挑戰視覺成像原理!

紀云

(該文章與我想聊的靈魂話題有關)

之所以說挑戰物理光學中“視覺”成像的原理,還是源于這個視覺實驗,一段時間以來微信群轉著一個有意思的視覺圖片(類似的實驗圖片有很多)。

實驗如下:打開照片,望著她的鼻子(鼻子上的紅點)看20秒,然后對著天花板快速眨眼睛,神奇的一面出現了,天花板上出現美女。(通常都特別注明:百分之百存在,太神奇了,科學無法解釋?。?br>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依照物理光學中視覺成像的知識定義,就無法解釋。我說因為那個視覺成像的知識結論是錯誤的!這個定義告訴我們:眼睛的晶狀體相當一個可變焦的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一個可以接受成像的光屏。成像原理如圖(圖像來自網絡)。

圖片發自簡書App

如果能夠真正解釋實驗現象的機理,我認為必須拋棄上面那些錯誤的知識認知,我對那個“真理”一直以來都存有質疑。我想以感知(不同于認知,認知以大腦思考為主,感知以心感受覺察為主)來解釋這個現象,也即從人是有能量場(氣場)的“玄學”感知,來解釋這個謎題。

一、淺釋

我認為人以及其他有眼睛的生物生命體,都能看到東西,是眼睛里有一個判別光能量的高級能量場(人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能量場),這個能量場由心來控制,所以有聚精會神、專心致志等成語描寫,都知道如果你的心不在具體的目標上,其實你是有什么都沒看到的感覺。人眼睛里是一個能量場,這個能量通過瞳仁透射出去,而世間萬物有形無形的也有其自身能量場,也還有其它光能量的與之疊加,當眼睛里的能量透射出去與外在的能量相遇,兩者就會互相作用,相當反作用后通過眼珠(注意有瞳仁、眼珠、眼球,好似瞳仁有能量輸出,眼珠接受能量返回)反饋回到眼球里,而生物體的眼睛內在就能夠區別光能量刺激的水平高低不同(下圖是人所能區分的光能量范圍。比如貓有極強的夜視能力,也就是在人的可見光范圍左側紫外線部分,對于貓有更寬的范圍)。這樣對于人就形成了一個受作用刺激的能量場,這個場還原的色彩和光強弱的像就是外在世界形成的像。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回到上面的實驗圖片(負片)女孩頭發很亮,是這個光亮區域給你刺激最強;而盯住紅點兒,是為了你能穩定接受這個圖片中明暗區域的持續刺激;這樣強弱不同的刺激反過來留下印記就還原為原來的正片了。

這個原來的黑白負片影像轉化成新的“殘留”正片影像,清楚證明了有能量刺激才有影像殘留。不然你離開那個影像的同時,所謂視網膜的成像早已一起消失了。

二、再釋

有人說拿彩色照片試試,好像也有這種現象,但特別不清楚。我恰好想說說自然光的能量是混合“智慧”能量,按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層次,分出各自能量性狀的不一樣,紅色主張,紫色主斂,綠色是張斂平衡,七彩也是按顏色順序過渡變化它們的性狀。由于彩色照片的色彩顯現的是多層次的,給你的視覺能量刺激梯度不分明,同時亮度有限,所以得不到清晰的刺激能量場,也就不能還原為清晰的像。又正是現實世界有不同的色彩刺激,你看到或著說在眼睛里的不同能力場還原成立體的真實像。

三、玄釋

進一步可以說明,我們不同的時候看到同樣一個人或一模一樣的真偽藝術品,哪怕所有外在的都極其一致,但你卻能看出不同的精氣神,因為精氣神就是能量場的表現,這就是為什么有人火眼金睛,是眼睛判別能量場的能力大有不同。

我的新理論—視覺是能量場作用??梢越忉尀槭裁慈松眢w虛弱或年紀老了就看不清楚了,就是自身的能量場開始降低了,所能透射出來的能量減弱了,區分反饋回來的能量刺激水平也降低了。

四、推翻:

凸透鏡可以成像,并不等于眼睛看似像凸透鏡,視覺就符合凸透鏡的成像原理;光學器材有光路徑成像原理,這個原理就符合生命體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睛可以看到東西,都是因為眼睛內部感受了光能量,和解析了光能量的“張斂”與強弱。

盯住圖像的中間20秒后,眨眨眼睛看天花板你會看到什么?

對眼睛看到東西是視網膜上有倒立的實像這個定義,繼續追問:

1、如果眼珠或瞳仁是一個凸透鏡,我們可以不可以從我們外面向眼睛里面看去,應該能看到視網膜,可以嗎?

2、兩個眼睛分別會有兩個倒立的實像,但由于角度不同,兩個實像應該不一樣,他們如果合成,你看的東西就是重影,是嗎?

3、光學眼鏡的凸透鏡(老花鏡)和凹透鏡(近視鏡),會改變成像的焦距,那戴眼鏡是恢復晶狀體的焦距嗎?如果晶狀體是個凸透鏡,那晶狀體后面的玻璃體也是一個凸透鏡(見解剖圖),相當于兩個透鏡在作用,這樣還會在視網膜上成像嗎?還是凹凸透鏡只是改變光能量聚合和分散的多少呢?

4、說孩子出生的時候開始看到的是倒立的像,然后慢慢調整過來了。那么我要問人的成長是有差異的,有調整快的,也一定有調整慢的,也應該有調整不過來的,有哪位現在是看一切都是倒著的?嬰兒與媽媽會心的微笑,都是看到媽媽倒著臉在微笑嗎?!

圖片來源網絡

先人們又是如何認識自己眼睛的呢?這件文物是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距今應該有4500到3000年之間。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有的是時間 認識自己。

(文章措詞很多不是專業名詞,但最究竟的道理可能就是最普通的表達。)

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醫學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現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曾被任命為價值30億美元的“國際基因組計劃”負責人(首席科學家)—弗朗西斯?科林斯(Francis S. Collins)提出過這樣的問題:

“就拿人類的眼睛來說吧,眼睛就像是一種分子機器,是一種頂尖的工程。它的復雜度太高,若說眼球是進化來的,那么非得有‘超自然的力量介入’才辦得到。”并表示達爾文的進化論漏洞百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