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在周國平散文集《守望的距離》讀到“它”的名字的時候,已經知道“它”許多年了,直到現在,我依稀還記得“它”在那本書里出現的位置?!八睂嵲谔忻耍辉S多人以不同的方式提及,彷佛那些輕啟朱唇吐出拿鐵或者卡布奇諾來表示自己品味的小資們,盡管他們未必真正懂得品嘗或者僅僅是曾經喝過一杯。哦,我這么說,簡直是太刻薄了一些,甚至充滿嘲弄,可沒辦法,即便是我和“它”只待了一個上午的時間,還是不由自主地用起“它”說話的口氣,而我一直在克制使用“它”喜歡的“他媽的”這樣不恭敬的字眼兒,盡管在心里已經說了五百萬次了。
因為不斷地被提及,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因為周國平的提及,我記住了“它”并想要在某個恰當的時刻了解“它”,我總是更看重機緣這玩意兒,就如“它”,表面看起來玩世不恭臟話連篇,其實內里無比正經渴望真情,也許這個比喻一點兒也不貼切,那又怎么樣呢,我才不在乎!
“它”是《麥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生在美國,“它”的父親是J.D.塞林格,母親是“婊子養”的美國社會?!八睂嵲谟幸粋€迷人的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似的好名字,至使我這個以貌取人的毛病大受打擊,我一直以為“它”是高貴的、哲學的、充滿智慧的,其實,“它”又粗俗又混亂、甚至扭曲變態,與名字完全相反的氣質,倒是讓人印象深刻。
《麥田里的守望者》以第一人稱講述了“我”,主人公霍爾頓,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城孤魂般游蕩的經歷。整本書使用了大量的俚語和口語,更因二百多個“他媽的”,幾十個“雜種”、“混賬”、‘“婊子養的”以及大量的“性”,讓正人君子們忍無可忍,曾一度被禁,但它一直是青少年們的寵兒,引為知己,并爭相模仿。這又是一個極大的反差,成年人不喜歡的東西,青少年們卻熱烈歡迎,究其原因,必定有一方需要深刻反思。
《麥田里的守望者》或許可以說是美國“垮掉的一代”的真實寫照,他們厭惡虛偽,卻不斷說謊,他們孤獨憤世,也善良脆弱,他們彷徨、輕浮、假裝成熟,他們頹廢、苦悶、意志消沉,他們反抗了,結果是妥協,他們想逃脫,下場是崩潰,沒有人試圖去了解這樣一群迷茫無助的年輕人,沒有人看到他們渴望真情實感的還葆有純真的內心,是的,沒有人,哪怕是“最愛”他們的父母。
Catcher是棒球術語,捕手的意思,書中這個消極空虛,沒有生活目標的十六歲少年霍爾頓,悄悄地告訴妹妹他的理想:在一大塊麥田中,幾千萬個小孩子做游戲,附近沒有一個大人,除了他。他就站在懸崖邊上,要是哪個孩子跑到懸崖邊兒來,并未意識到危險所在,他就把他們捉住,送回安全的地方。是的,霍德爾肯定地點點頭:“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比绻荒茏晕揖融H,那就去救贖別人,是的,我不希望“我”再存在了。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讓我這個年紀的人讀起來頗為沮喪的書,同時,我也差點在滿篇粗口中,一灑同情之淚。
PS:
1、中國也有一部類似的小說,《北京娃娃》,也曾一度被禁,讀過后,你會心生寒意與憐憫,青春,怎么可以以如此殘酷的方式,揮霍!
2、這部小說的譯本,有一個地方令我迷惑不解,即滿篇粗口中,表達“想”、“猜”、“尋思”等含義的時候,通通使用“揣摩”這個頗為文雅又氣質風格顯然格格不入的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