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音頻
做好過冬的準備
2001年,馬云在全國各地演講不下200次,呼吁商家重視當時剛剛起步的互聯網電商,可惜沒有幾個人聽進去,還說是大忽悠。
到了2008年,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他也呼吁過企業,要做好過冬的準備,因為當時的阿里,已經有了簡單的大數據了,是數據告訴他風雨即將要來臨,但仍然沒有多少人聽進去。
今年年初,馬云再一次呼吁企業,接下來的3~5年,中國經濟要做好為轉型付出代價的準備,企業也要做好再一次過冬的準備。這次的依據,不僅僅是他越來越成熟的個人眼光和格局,也再是一個簡單的大數據,而是一個阿里所擁有的、全國范圍內積累的最完善的商業數據!并且,這次終于有很多人聽進去了。
那我們看下,接下來的幾年,要完成的轉型,都有哪些?
轉型一:新零售
第一個要完成的轉型,是傳統的產品銷售體系,轉向社群經濟。
社群經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下前兩期節目,今天只想說:這個領域,2016年剛起步就分走了天貓、京東等電商的7~8%份額,這個勢頭比2001年的電商勢頭猛多了,所以阿里干脆把電商叫做傳統電商了。
轉型二:新制造
第二個轉型、是制造業領域,上兩期節目重點講過,簡單制造業,必須要遷移出去,否則,你怎么干得過非洲500塊月薪的勞動力?
那留在國內的制造業,必須升級到精工制造,否則,你又怎么干得過日本、德國的制造?
科技創新,更不用說了,整個未來經濟的話語權就在這里、最大利潤也在這里,如果上世紀我們錯過世界30年,在科技領域,我們仍有機會趕回來了,但接下來,哪怕錯過十年,也都無法趕回來,這就是科技創新的可怕之處。
轉型三:新服務
第三個轉型,就是我們面臨的、真正的大問題——簡單制造業向海外遷移了,精工制造業引入了智能機器人,那1.2億產業工人,何去何從呢?富士康就已經確立了三年百萬機器人計劃了,16年美國和中國的制造業產值持平了,但美國一千萬產業工人,中國1.2億產業工人,這個空間怎么消化?——只有全面開發第三產業才能消化。
表面上看,互聯網電商,創造了300萬快遞哥,互聯網家政,形成了千萬大軍,互聯網共享平臺,也在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但遠遠不夠,模式創新更多的是商業鏈條的重組,比如,快遞崗位多了,但原有的銷售崗位少了,滴滴車多了,出租車少了,所以光商業模式創新,無法從根本上創造出上億的工作崗位。
智樂美康壽
第三產業能否消化上億人,根本上取決于兩樣東西:一個是制造業本身要創造大量的財富,才能有錢在第三產業流通,第二、以此為前提,要開發、創造出全新的服務需求。大教育、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這個是國家戰略確定的第三產業方向。我們可以一句話概括為:智樂美康壽。
建立全新的零售體系,完成制造業的遷移和升級,深度開發第三產業,以消化剩余的產業工人,是國家經濟必須要完成的轉型。
不僅僅是國家,每一個企業、商家,乃至個人,所有的人面臨的環境,都在急劇地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下,個人和企業,是優先會付出代價的,企業付出的代價,很多已經看到了。
國家也破天荒的準備好了為轉型付出代價——沒有提GDP要保幾,就是說明一切。
那轉型為什么一定要付出代價呢?很簡單,當經濟增長要換發動機的時候,新的發動機還沒發力,舊的已經沒動力,這中間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時間。什么盤活股市流通、什么房地產,統統不管用,只要發動機不換,終究還是要掉下來。日本、歐洲,都是很鮮活的例子。
但反過來,當前面臨的轉型問題,是全球性的,如果接受這個代價,成功開辟全新的增長曲線,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個人,都有全球范圍內彎道超車的機會。
BAT都在如何應對?
那節目的最后,簡單聊下BAT:
這種變化面前,即便是BAT,也沒有確定的將來,更不用相信那些BAT霸占了全部流量、其他人毫無機會的詭辯,到目前為止,有靠譜的戰略方向的,只有阿里。百度呢,想想14年,李彥宏說有一天起床發現賬上有600多億,然后就決定拿200億去干社區O2O了,兩年就打水漂了,16年又說百度最擅長的是算法,可以拿200億去干人工智能了,可從來沒見過百度有提前布局,騰訊呢,又是挖寶馬設計團隊過來去干電動車,馬化騰自己又是去買太平洋島嶼搞賭場,反正看不懂?;蛟S,這就是市場出身、工程師出身、和產品經理出身的區別吧。
并且,面對這種大轉型,BAT要面臨的代價和風險,遠比普通企業大得多。
好,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希望我們的節目,對大家認識環境的變化,能給到有價值的信息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