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帝王這個職位,是“有德者居之”,到了堯舜禹時期,更是推來讓去的,堯傳舜,舜傳禹,史稱“公天下”。再加上儒家的一幫老爺爺們肯為這段公案背書,于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這段歷史儼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黃金時期。
可惜,禹生了個不肖的兒子叫啟,這哥們是坑爹專業戶的祖宗,在大禹死后,趕跑了禹指定的繼承人益,自己當了老大,臨死又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大禹也跟著晚節不保,治水那么大的功績,在后代人叵測的居心里難免要打個折扣,誰能保證夏啟的上位不是禹在暗中安排的呢?可見這人私德不淑!
所以“堯舜”才是古人對帝王最高的期待,以及拍的最響亮的馬屁詞。誠懇如杜甫先生就這樣歌以詠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大明最杰出的木匠皇帝朱由校死的時候,也拉著弟弟的手許下美好的祝福:“來,吾弟當為堯舜”,結果他弟弟掛在北京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死了,不過這哥們到死并沒有放棄自己是堯舜的定位:“朕非亡國之君”,是大臣們只吃干飯不干事。
但是仍有些史籍的記載中,“堯舜”之間的所謂的禪讓,只是流血比較少的政變,舜推翻了堯的統治并將他流放,后來禹又依樣畫了葫蘆,所以在舜、禹執政后,堯被囚禁而死、舜被放逐而死——所謂的舜巡游天下,其實是被放逐了。
這種說法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不過古代史家擅長“為尊者諱”,把帝王被俘或者被流放說成是去巡游狩獵的,并不鮮見。比方北宋著名的徽欽二帝,專業技術不嫻熟,搞得國破家亡,被金人擄到東北玩泥巴,可在官方的宣傳以及記載里,都是稱為“二帝北狩”;再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玩脫了后,被也先大魔王擄到大草原觀光,明朝上下不也是說這哥哥“北狩”了嗎?
倒是孫權硬氣,曹操不戰而屈人之兵,拿下荊州后,用一種猥瑣大叔的語氣寫了封信給孫權,說:“將與將軍會獵于吳”,孫權知道“獵”是什么意思,就很坦白地說:“叔叔,我們不約”,還叫小白臉周瑜去搞了各軍事大接待,讓曹操折戟沉沙,飲恨而歸。
“生子當如孫仲謀”,是曹操的名言,所以他兒子曹丕想當然就不如孫權了,曹丕要讓妹夫漢獻帝下臺——這哥哥好像專愛和家里人過不去,逼著弟弟寫詩,催著妹夫下臺——可又不知道怎么操作,后來和一幫子小伙伴無師自通,搞了個禪讓秀完操作后,就很志得意滿地說:“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于是連鎖反應被開啟,“舜禹之事”,司馬炎很快也知道了,劉裕也知道了,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還有李淵都知道了,一知幾百年,整個中國歷史在黑暗里也摸索了幾百年……
而在儒家的理念里,堯舜禪讓依然是最黃金的夢想!
遙想朱由校死的時候,拉著弟弟的手,說“來,吾弟為堯舜”的時候,并不知道大明要完吧,否則就該砍了煤山上那棵歪脖子樹,給弟弟先把棺材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