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視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這兩天讀完竇桂梅《我的教育視界》,借著作者的文字與視角了解了英、美、烏克蘭、韓國以及日本的教育概況或者說現(xiàn)狀。有些制度層面的問題之前從未接觸過,也很少涉及。自從真正踏入教育的一角才開始覺得真的有必要多讀些相關(guān)書籍了,才開始有所關(guān)注。然而閱讀才剛剛開始,不忘初心的堅持需要以毅力與耐力來支撐,也需要有所思有所記才能使零碎無形的東西得以簡單梳理,哪怕這種梳理還極為簡單,想必亦是有意無害的。
? ? ? “語言是看得見的心靈之花”這曾是在竇桂梅另一本書中看到的,極為贊同,印象深刻。翻開她的這本國外訪學、參觀的隨筆,期間的若干文字便化為心靈之花,一展其眼中所見心中所思所想。既然不能夠用腳去丈量,借她人視角所了解些東西便成為不可多得的所謂捷徑了。
英國篇:
? ? ? ? 《在這樣一所教會學校》一文中她有感于那兒老師的基督情懷,有那樣一些因為喜歡教育喜歡教師職業(yè)的老師而寫道:“每一個老師對每一個孩子都充滿期待。在一個班里有能力高的也有能力低的,但老師最重要的就是激勵他們,肯定他們,幫助他們,讓所有的孩子在愛與賞識中成長。”是啊,“激勵、肯定、幫助”而不是“打擊、否定、甚至譏諷、隨意將對學生的認知固化,隨意貼標簽。這是工作的兩個極端,但試想繁忙而瑣碎的工作中我們是否無形中犯過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實真的會有。意識這種東西有時候真的很可怕,如果不時時反思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變成我們所不喜歡的人的樣子,最為老師,這點更應(yīng)該警醒。
? ? ? 在談及英國學校自我評估的內(nèi)容(他們的核心只有一個——學生)時,她談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對特殊學生的個性要呵護,對困難學生要竭力幫助,包括對殘障和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以及需要獎學金的學生,教師都要提供支持。”毋庸置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同樣的教學方法因了學生個體差異,家庭教育等各因素的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接受并不能整齊劃一。有時候是我們過于急躁,覺得自身已經(jīng)盡力為之,課堂上也已經(jīng)破費心力地試圖關(guān)注全體了,但為什么結(jié)果仍存在如此參差不齊的情況,有時候是我們太過于強調(diào)一致了,試圖將問題簡單化。教師什么時候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授業(yè)解惑的作用呢?恰恰是在這些特殊學生身上才能更為凸顯你的耐心你的學養(yǎng),你的為師之道。認清了這點再遇到如此的特殊學生才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接納他,幫助他,激勵他,乃至慢慢地賞識他,他同樣有一些你所不知的閃光點亟待你去發(fā)現(xiàn)。正如我班的蔡同學雖然學習與別人暫存些差距,其實挺愛幫助人的,愿意為班里做些事情,這一點就值得肯定與鼓勵。
? ? ? 在談及學校自評時竇桂梅引用了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的話:“人們贊美山岳的崇高,大海的波濤,海岸的逶迤,星辰的運行,卻把自身置于腦后。”她認為“我們自身的存在對于幸福感來說卻正是至關(guān)重要的。”借以肯定學校自評之于一個學校發(fā)展的意義。其實不光對學校對管理者如此,對無數(shù)從事教育職業(yè)的個體來說,自評也很重要。認識自己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年少年輕容易因了激情因了夢想而分辨不清自己有多少能量多少力量或妄自菲薄或一時狂妄,年紀稍大些吧,卻極易于安于現(xiàn)狀不敢突破常規(guī)勇敢向前,每個人都有著自身的局限,自身的存在自身對自我的清醒認識往往影響著你的幸福指數(shù)。
美國篇:
? ? ? 在《春天,我們的學生在做什么——有感于四月的華盛頓》一文中,她有感于美國開放性教育的實施,寫道:“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華盛頓的一切都是美國學生學習探索的課堂,而學生又構(gòu)成了華盛頓重要的風景。因此,在華盛頓的這幾天,我不斷地感慨:這里全是學生!學生是華盛頓的生命!是華盛頓的未來!”是啊,從林肯紀念堂,越戰(zhàn)紀念碑,華盛頓紀念碑,國家航航天博物館……春天的華盛頓,半個月春假里華盛頓,到處有著學生參觀游歷學習的身影,他們從社會大天地中汲取知識,升華思想,深入地走向生活,不像我們除了學習課本,偶爾帶領(lǐng)學生讀書之外,外在的活動,真正可開拓學生視野的活動真是寥寥。鑒于城郊學校我們往往做不到還尚可理解,但城區(qū)學校能實際有效開展的不流于形式的活動又有多少?
? ? ? 在談及美國人的微笑時,她引用到國內(nèi)登機時的擁擠現(xiàn)象,并引用了一個外國人奇怪的問話:“飛機不是一個人一個座位嗎?哦,中國人是帶著使命來地球的,都這么 急…”看了這段文字我暗自搖頭苦笑:是啊,在中國往往不是微笑感染著微笑,而常常是匆忙帶動著匆忙,乃至憤怒激起了憤怒…為何都這么急呢?有時候自個兒也無端著急,什么沒做,帶了該怎樣的年齡而還沒怎樣……無形中排隊,無形中增添不必要的煩惱而不自知,真值得深思,反思;在談及贊美時,文中引用一位美國學生的話,肯定了其用詞的特色,也給人以啟示。女孩說:“我熱愛學校的很大原因是因為每一位教師都在助推你向前發(fā)展,克服困難,你發(fā)展慢了一些也不怕,教師會不斷啟發(fā)你并隨時給你信心和靈感。”看來,美國的賞識教育真的做的很到位,直抵學生心靈。反思自身曾受過的學校教育以及自身所施予學生的教育還都遠遠達不到這一點。正如竇桂梅所感:推你向前——這個推字有力量,更有溫暖。溫暖與愛,真是我們應(yīng)該更多的學習施予孩子的,要做到,首先要真正有愛才能不敷衍,不流于形。
烏克蘭篇:
? ? ? 這幾篇隨筆記述了竇桂梅去帕夫雷什中學等學校時的所感所思,當然,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對于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但在我腦海中它極盡概括,僅僅是一種標識,讀了這幾篇文章不難看出不管是竇桂梅、李鎮(zhèn)西,還有期間很多老師對他都贊賞有加尊重有加。跟隨著他們的足跡去了解去感知才知蘇霍姆林斯基其人其事,名不虛傳,才感知自己的孤陋寡聞,這更促使我日后有時間一定要翻閱一下他的一些經(jīng)典著作。
? ? ? ? ? ?烏克蘭人的民族意識,他們對教育對教師的無上尊敬令人可嘆;他們每個學校所設(shè)立的教師博物館不僅關(guān)注作為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教師,而且呈現(xiàn)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教師景觀,展示了一段段真實鮮活的生命紀錄,是記錄,更是一種宣傳與學校文化的傳承。他們“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更是為人提供了鮮明佐證,蘇霍姆林斯基的書房,各類書籍一應(yīng)俱全,涉獵甚廣。“讀書不是為了應(yīng)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chǔ)知識,應(yīng)當只是滄海一粟”……他不僅認識到,也以實際行動在踐行,做到了。這點不得不令人敬佩。這幾年也碰到了一些愛讀書的人,從身邊的他們身上深深的認識并感悟著: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閱讀是一種習慣。但是于己做到的又有多少?值得深切反思,現(xiàn)在開始還為時不晚,怕的是永遠停留在思想層面而不去堅持,不去踐行……在閱讀中洗滌心靈,在平心靜氣的閱讀中安放靈魂,讀書應(yīng)該成為生活的必需,成為不可戒掉的習慣:而我究竟從什么時候才意識到要讀書,我究竟才讀了幾本書?真正的教師必須是讀書愛好者,書籍應(yīng)該是教師深扎的不斷滋養(yǎng)心靈的深厚土壤,離開它,我們何以憑借?吃老本不變更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的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借由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我們是否也應(yīng)該默默讀書,堅持堅定而行,培育自己也終有一天因積累無數(shù)溪流而漸漸潺潺有聲的小溪了呢?
? ? ? ?“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guān)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往往成長后的我們常常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而將孩子的快樂與悲傷而視之不見,如果不體悟,不走近他們,接近他們的心靈,愛,總是抽象的字眼,距離感總是會因大人僵化甚而固化的思維而產(chǎn)生。一個好的教師意味深遠,每個孩子都是有天賦的,愛是教師無聲的語言,教師對孩子的愛,應(yīng)當是立體的,無條件的……希望這些話語能時時提醒,激勵著我們依從、探索,勇敢前行……
韓國篇:
? ? ? 對韓國教育不但有些許耳聞,好在也曾身臨其境,有所見,更有所感。其他且不多說,單是竇桂梅文中所提到的韓國對屢教不改的學生是可以進行適當體罰的這一點就感慨頗深。前幾年我所任教的那所男校,樓道中,走廊上體罰學生背墻而站的想象就常常見到,辦公室負責安排我們工作的級部部長也經(jīng)常拿著戒尺懲罰那些違反紀律的學生。那些學生對老師真是畢恭畢敬,在那里,老師的確是有威嚴的。而我們的教育現(xiàn)狀是什么?正如竇老師所提:我們現(xiàn)在一再強調(diào)對學生的愛,可我們的學生反而缺少必需的感恩和回報;我們想借懲罰而警示他們,可是又不敢罰,我們的教育總是走向極端……
日本篇:
? ? ? ?讀了游學日本的幾篇隨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日本教育對教育公平的推廣與落實:沒有明顯的重點與非重點學校差異;高考錄取的公平;教師為了互動而可流動;還有一點就是日本教師實行公務(wù)員制度,無論是教授還是小學教師,所享受的待遇除了年限的獎金不同以外,其他完全一樣。再有文中提到日本某所農(nóng)村小學設(shè)定每年讀書的冊書——一年級90冊,2年級100冊………而我們呢?的確令人驚嘆,更令人反思。
? ? ? 世界同而不同,不一樣的教育,一樣的以人為本。只是他們更重落實,而我們雖然有意識地去做,卻多少有些大而空,一則大制度不同,國情與教育環(huán)境也不同,二則諸多細節(jié)尚待探究完善……視界因行走因閱讀而有所拓展,有人說,“視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廣開視野,拓寬你眼中的世界,也許唯有不斷地閱讀、踐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