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加班累了一天,在巴士站等巴士。
這是一輛雙層巴士,第二層是無遮蓋的。他上車后想上第二層去吹吹風(fēng),放松一下。
但他正要邁腳時,卻被樓梯口的一老大爺一把抓住,“小伙子,千萬別上去。”
小明看著老大爺誠懇而又語重心長的樣子,雖然不解,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所以還是沒上去。
第二天,小明也加班,還是一樣,想上巴士第二層去吹風(fēng),結(jié)果還是被這位善良的老大爺攔下來。這回小明有些不情愿,不過還是相信了老大爺,依然坐在一層。
第三天,情況依然如此,這回小明問了句:“老大爺,您為啥說不能上去啊?”
老大爺篤定地回答:“上面沒有司機(jī)啊!”
笑話到此就結(jié)束了,但我又加了一段。
第四天,情況仍然如此,小明徑直上了二層,沒理會老大爺?shù)恼泻簦诙邮娣卮碉L(fēng)。
突然,哐當(dāng)一聲,小明倒在血泊中。原來路邊上的高樓上掉下一個花盆,正好砸中坐在巴士二層的小明,小明當(dāng)場就身亡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
我們看到一個觀點(diǎn),先不要急著去判斷真假好壞,不妨先問問觀點(diǎn)提出者的理由。
觀點(diǎn)提出者給出的全部理由,如果都不能支持這個觀點(diǎn),仍然不足以說明這個觀點(diǎn)就是錯的,更不能說明這個觀點(diǎn)的反面就是對的。
把一個蠢蛋說的命題的負(fù)命題就當(dāng)成真命題,會讓人搞不清楚究竟誰是蠢蛋。
而命題的對錯也并不是最為重要的,辯護(hù)的理由才是最重要的。
在猜對和想錯之間,我愿意選擇后者,雖然后者概率不小,但前者的概率卻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