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之所以成功和感人,主要還是阿甘和珍妮離離合合的感情故事深深打動觀眾,影片是如何做到這點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阿甘對珍妮感情的開始,源于小時候第一次做校巴的經歷,在眾多小孩拒絕與阿甘同坐之后,珍妮伸出援助之手,主動邀請阿甘與她同坐。那場戲我一直留有深刻印象,這場戲看似極其普通,內容就是孩子瞧不起弱智的阿甘,不想跟他同坐,珍妮卻愿意與阿甘同坐。但我驚訝于為什么我會一直記著這場戲,甚至多年后,仍然記得這場戲一些臺詞。珍妮說,You can sit here if you want
現在看來,主要是前面的戲鋪墊做得好,阿甘媽媽對兒子的言傳身教和深切關懷之情,以及車上孩子們對阿甘漠視的態度,讓觀眾對弱智的阿甘產生好感和同情心。
特別是臨上公車時,可愛的阿甘跟女司機說,媽媽說不讓他坐陌生人的車,女司機說,但這是校巴。阿甘用最簡單的辦法來解決,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女司機只好說出自己的名字。有趣的阿甘就說了,這樣我們不再是陌生人了。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不是陌生人了,我就可以上你的車了,于是阿甘就上車了。看到這個幼稚得有些可愛的溫馨場面,觀眾對阿甘的好感進一步增強。這么可愛誠實的小男孩居然在車上被其他的小孩子公然歧視,怎能不激發觀眾內心的同情和與關愛呢?影片為什么要在阿甘上公車之前加這個細節,目的不言而喻,效果也很好,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對阿甘的好感增強了。
當觀眾的感情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已經不滿足僅僅是阿甘媽媽來幫助阿甘,迫切需要有別的人來幫助阿甘,這時候珍妮及時出現,將觀眾的感情變成現實,她與阿甘成為朋友,我們自然會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樣一來,珍妮和阿甘在車上的一舉一動自然受到觀眾的注意,印象深刻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說,一部電影如何感人,打動人心,技巧和細節是很重要的,而觀眾絕對不是冷血動物,影片的細節與鋪墊做好了,沒有讓觀眾挑出毛病和造作,觀眾自然跟著劇情而走,為人物的悲歡離合,或喜或悲。
《阿甘正傳》中珍妮與阿甘兩小無猜的場面也很溫馨,兩個人在一棵大樹的樹枝上一起讀書看星星的情景也是讓人羨慕不已,而在多年以后,影片的結尾,珍妮染上病毒,阿甘也是將珍妮埋葬在這棵大樹下,哭訴對珍妮的感情,更是讓人唏噓不已。童年一起玩的大樹底下,沒想到居然是珍妮的葬身之地。阿甘的痛哭回應了童年這些場面留下的伏筆,觀眾前后一聯想,怎能不為兩人不同的境遇感動呢?對比一些電視劇中的人總是動不動,就患上層出不窮的絕癥,珍妮的絕癥和死是不是更加感人呢?
影片為了表示珍妮與阿甘的深厚感情,特意選取了一些男孩子欺負阿甘的場面,小珍妮和大珍妮都在大聲疾呼,Forrest,RUN ,JUST RUN。這個場次極其重要,除了表明阿甘從小大到都是被人欺負之外,也是表示珍妮對阿甘的照顧與關愛從來沒有變過。觀眾前后一對比,阿甘與珍妮的友情就更加感人了。
等到阿甘上了大學之后,角色變過來了,變成阿甘像個男人一樣要照顧保護珍妮。我數了數,影片中阿甘為了珍妮跟人打架的場次大概有三場,打架的戲各有不同,但起因只有一個,有人欺負珍妮。
第一場打架的戲很是感人,我看了有時候都覺得難過,我想說說為什么這場戲感人呢?編劇到底是如何讓這場戲看起來情真意切,而又波折重重,結局又異常甜蜜。
影片開頭多次暗示珍妮被父親性侵犯過,上大學后,珍妮因為小時候的心理創傷,已經有濫交的跡象。
這場戲的開頭,阿甘像小時候一樣在珍妮的宿舍外淋雨等著她。珍妮的男朋友開車帶珍妮回來,正準備與珍妮在車上做愛,傷心的阿甘難過地看著這場景。沒想到男朋友不小心弄疼了珍妮,珍妮叫出聲。阿甘二話不說,沖上前,搞笑地探頭進車廂,以相對較慢的出拳頻率,對著車里的男孩就是一頓老拳,氣得男孩掉頭開車就走。
珍妮大為惱怒,大聲斥責阿甘,為什么要這樣做。阿甘的舉動和珍妮的反應都在觀眾意料之中,接著讓人感動的一幕出現了。阿甘將手中的巧克力盒遞給珍妮說,這是我買給你吃的,對不起。
觀眾看到這里,才如夢初醒,原來阿甘在雨中等了這么久,就是為了送一盒巧克力給珍妮。阿甘不是無所事事就來找珍妮,編劇給阿甘找了一個充足的理由,送巧克力給珍妮,這個理由完全站得住腳,觀眾在這一刻完全被阿甘的癡情與執著所感動。巧克力這個道具解決了阿甘等珍妮的理由,又帶來觀眾視覺上的感受,引發觀眾因巧克力對阿甘的理解和同情,用得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珍妮一怒之下,毫不留情抬手打掉巧克力,弱智的阿甘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只好說我要回學校。這時候,珍妮顯然回醒過來,認識到阿甘送巧克力來的苦心,十分后悔自己剛才的舉動,跟滿身濕透的阿甘說,Forrest,look at you. come on.
想學表演的朋友,可以看看珍妮表示后悔時的表情和動作,她首先是轉頭看著另一邊,然后看著阿甘,抬手又放下,表情極其無奈。動作加上表情,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情,動作讓觀眾有直觀上的認識,也顯示珍妮真誠的悔意,后來珍妮就拉著阿甘走了。
珍妮帶著阿甘回宿舍,問阿甘是不是沒有碰過女孩子,有意與阿甘做愛,沒想到阿甘搞笑地早泄了。兩人事后,溫馨地抱在一起說話。
這個小情節,整個過程分為平靜,與珍妮男朋友沖突,與珍妮沖突,和好,談心幾個階段,編劇將過程簡化,臺詞不多,動作居多,使用關鍵的巧克力道具強化人物的情緒,整個過程極具感染力,充分打動觀眾,特別是巧克力道具,完全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讓觀眾看著巧克力發揮聯想,動腦子思考阿甘這么老大遠的買巧克力送給珍妮,其中付出多大的努力與耐心,從而深深為阿甘的行為所感動。
第二次打架發生在阿甘當兵后,打架的過程不怎么樣,僅僅是珍妮被人調戲,阿甘上前推開那幫人,想抱全身赤祼的珍妮離開舞臺。倒是兩人離別時的傷感讓人動容。
珍妮提起她和阿甘小時候禱告,希望有一天她能變成小鳥,飛得遠遠的。導演讓珍妮突然站在橋欄桿旁,身體挺直,似乎有跳橋的意思,阿甘的情緒有些緊張了,問珍妮,你這樣說是什么意思?觀眾也有些緊張了,因為珍妮的這個動作讓觀眾聯想到影片開頭暗示珍妮的童年創傷。這個小動作加強影片的緊張氣氛,也是為接下來珍妮與阿甘的離別預設傷感氣氛,畢竟任何人看著自己的朋友跳橋自殺,是一件難過的事。
珍妮搭上便車要走,阿甘極其不舍,弱智的他又找不到理由阻止珍妮,只好跟她說,自己要派到越南去打仗,兩個人要生死離別。經過前面情緒渲染,觀眾的情緒也起來了。這時候珍妮恰如其分跟阿甘深情地說,如果遇到任何麻煩,不要逞英雄,趕緊跑,只管跑,好嗎?
觀眾仿佛又回到小時候阿甘被人欺負時,珍妮大聲叫阿甘,跑,快跑,回到影片為兩人制造的各種浪漫意境中去。大家都不禁為兩人的再次離別傷感不已。
導演知道單單是臺詞不足以調動觀眾的情緒,所以加上人物想跳橋的危險動作,帶動觀眾的緊張情緒,這樣當后面珍妮說起那些臺詞時,觀眾的情緒達到高潮。善于通過人物動作或者環境制造氣氛,這是電影藝術之一,是導演卓越功力的體現。
第三場打架,是越戰之后,珍妮和阿甘在白宮前重逢,珍妮被某反戰的學生運動領袖打了一巴掌,憤怒的阿甘將他按倒在地,一輪狠揍。
這次打架,我想提的是,導演很注意根據阿甘的不同歲數和經歷來安排演員的表演,我們可以看出經過越戰洗禮,飽受傷痛的阿甘這次的憤怒,跟以前兩次相比,用暴怒來形容一點不為這。大家可以仔細對比前兩次打架跟這次打架,阿甘的表情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更加憤怒,出拳更加兇狠。
打架之后,珍妮和阿甘的告別也很是感人,我們來看看導演是如何安排這次告別的。
珍妮背著包要上車走,阿甘跟在后面。上次被打的學生領袖惺惺作態,說要對珍妮好,希望珍妮跟他走。
阿甘小聲對珍妮說,你應該回到格林堡鎮,阿拉巴馬。當說到最后四個字時阿甘情緒高昂,高聲大喊,膽小的學生領袖只好退讓。這個情節設置讓人物之間起到了沖突,也是增加影片的緊張氣氛,調動觀眾的情緒。要不,珍妮可以單獨走啊?因為不管這個學生領袖在不在場,珍妮都要走的,而且這個學生領袖后來再也沒有出現過,在這里重復出現也沒有必要。所以這個沖突是導演精心編排的。
果然,在前面氣氛的渲染下,接下來阿甘與珍妮的告別極其傷感。珍妮仍然在堅持她和阿甘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阿甘沒有多說,將他拼死換回來的獎章送給珍妮。這個獎章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通過這個道具,人們再次感受到阿甘對珍妮的深情。以至于珍妮也在問,為什么你要對我這么好?阿甘的回答極其樸實,因為你是我的女孩。珍妮的回答更讓人感動,她說,我永遠是你的女孩。觀眾看到阿甘的獎章,聽到珍妮的回答,馬上聯想到影片開頭兩人青梅竹馬的片斷,怎能不為之感動呢?為他們感到高興呢?
觀眾看到這里心里油然而生一種欣喜,珍妮終于還是明白阿甘的真情了,雖然她還是不得不離開。在珍妮上車前與阿甘互對微笑,就是對觀眾的觀影情緒最好的表達,觀眾看到這里也會情不自禁微笑。而看到阿甘看著學生領袖有些生氣的表情,也會覺得好笑。湯姆漢克斯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化,通過面部表情將人物內心的感受完全表現出來,絲毫不造作,讓觀眾看著是信服和感動。
這個情景帶來一種意外,也帶給觀眾一種希望,兩個人還是有機會在一起的。也與當時觀眾的觀影情緒極好地融合在一起,讓觀眾從心底感到暢快。阿甘辛苦的努力沒有白費,起碼換回珍妮的微笑和甜蜜告別。觀眾身臨其境般隨著阿甘的喜怒而喜怒,難怪看完之后,都對這部影片印象深刻,阿甘帶著我們去經歷一次別樣的人生經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