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安芮嫻
1
曾經聽一位長者說起他年少時的經歷,79年恢復高考后,他拼命考入了大學。
當時物資匱乏,家中母親生病、勞力不夠,每個月的伙食費總是不夠他吃。
即使吃著食堂最便宜的伙食,每個月的飯票也都會提前用完,這時同宿舍一個家庭條件較好的同學總是會恰逢其時地分給他一些自己用不完的飯票。
那時的他也沒多想每次都理所當然地享用同學吃不完的票,還開玩笑說幫他消費。
直到畢業前夕,那位同學的父親來學校看兒子,閑聊中說起兒子飯量大,常常要花別人一個半月的伙食費。
他才知道原來是這位同學一直在提前預支生活費默默地幫助他。
而且幫得不著痕跡,既解了他的生活窘境又沒有傷及他年輕孤傲的自尊。
他說,當年如果同學光明正大地幫扶和救濟他,他的自尊心肯定會受不了,也會覺得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而拒絕掉。
長者說他感激了那位同學一輩子,正是他不張揚的善良讓自己體面、沒有負擔地度過了自己的大學時光。
后來的他也受了影響,一輩子堅持著這樣的原則在默默地幫助和照顧著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得到了許多發自內心的快樂。
原來,這種不張揚的善良可以溫暖人一輩子,對人的一生影響都是如此的久遠和深刻。
2
善良之人懂寬厚,溫潤之人不張揚。
我的文友蘭花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因為對文字的喜愛,我們有緣結識。
幾年前她在我的QQ空間看到我寫的妹妹走訪貧困戶家庭的文章后,便主動和我聯系說要我幫她找一個真正家庭困難需要幫助的孩子。
并說要委托我全權處理捐助事宜,還叮囑我千萬保密,不要讓幫扶對象知道她是誰,只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一直有愛心人士在關注和溫暖著他們就夠了。
感到沉甸甸責任的同時,我更被蘭花這份不張揚的善良深深打動。
我馬不停蹄找到愛心協會的唐老師,讓他幫蘭花找一戶真正困難的人家。初步篩選資料后,我把幾個待救助孩子的情況發給了蘭花。
她當即決定和那個正在讀初三、弟弟是聾啞人、父親因肝癌去世、家中只有母親一個勞力打零工供養全家人的女孩結對。
為了不辜負她的愛心和善舉,我托朋友實地去查看了那個貧困孩子的實情,得知情況確鑿后我請愛心協會的負責人唐老師與她對接了具體幫扶事宜。
當天晚上蘭花就給那個女孩的賬戶里轉去了當月的幫扶款,她又再三叮囑我和唐老師一定不要公開她的捐助情況。
同時又附加了一條,當然如果那孩子有什么其它困難需要她幫助時,她會義不容辭。
其實,蘭花是她的筆名,我并不知道她的真實職業和身份,她也不曾了解我。
我想她如此信任從未謀面的我,應該是因為善良的人總是傾向于把別人想得很好吧。
因為這件事,我再一次深切地體會到善良的女人真的好美。
尤其是這種不張揚的善良更是美得有些朦朧和神秘,就像披上了一件閃閃發光的外衣。
3
每次開學季的暑期,看到有關部門和那些行善之人大張旗鼓地帶著媒體去宣傳報道捐資助學的善行善舉,感動的同時忍不住為他們點贊。
但是,看到有的人拿著事先就制作好的支票牌子讓被救助的孩子站在萬人矚目的舞臺上接受媒體鏡頭一次次曝光。
還通過采訪挖掘那些孩子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疼痛和悲傷,然后再給孩子陳述生活之痛時的眼淚和接受資助后的笑容來個對比的特寫時,我的心里五味雜陳。
其實,有許多孩子并不愿意這樣。他們一方面期待被救助、被幫扶,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深藏于心的悲傷和凄慘生活現狀被過度地解剖和曝光。
因為生活的痛已經讓他們的自尊變得脆弱、敏感和不那么堅強。
行善的方式有千種,大張旗鼓地宣傳報道行善行為本身是值得弘揚和提倡的。
因為傳播、弘揚善良也是一種正向價值觀的傳遞,可以借此感染更多的人加入行善的隊伍。
但是,如果過度曝光幫扶對象隱私,讓他們三番五次成為個人作秀的炫耀工具。
或者是以救世主的姿態去高高在上地憐憫、同情,不顧及幫扶對象的感受,甚至不惜一次次觸及他們脆弱的自尊,那就有待商榷了。
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便公諸于眾的窘相,有不希望拿出來曬在大庭廣眾之下的困苦,有不想為外人道的難堪。
《荀子·勸學》里有個成語:積善成德。
意思是:長期行善就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品德。行善之人有德,長期行善是大德。
不張揚、潤物細無聲的善良,顧及他人自尊的行善更是一種有人情味、有溫度的溫暖品德。
走過歲月風雨,看過人生四季,才更深刻地體會到:
善良,原來有另外一種表達方式,不需回報和贊賞,也無須圍觀和張揚。
作者:安芮嫻,在生活與文字里修行,寫37度情感故事,把安暖的文字送給最懂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