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王爍老師的話開頭,這個時代逼著我們必須成為知識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豐美,就向哪里遷徙。隨著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知識的原野上,用旺盛的好奇心,四處奔跑。
我一直認為好奇心是上天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因為好奇心的驅使,遠古人類的先祖學會了如何使用火,從而告別了原始茹毛飲血的生活,從而跨越到一個新世界。
我們常常贊賞一個人勇敢,敢于嘗試,說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未知,我們內心往往會感覺陌生的恐懼;因為未知脫離了我們的掌控,我們不知道當我們跨向未知的領域,我們講面對的是什么。所以常常這種思想會把我們局限在一個地方走不出去。而人類社會之所以會一直不斷的往前拱,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斷有人去探索未知,在把我們認知的世界不斷擴大,比如說天文學,從最開始的探索地球,然后到太陽系,再到太陽系,銀河系,我們不斷的在探索的過程中,也將我們的世界不斷的擴大。
上面所說的這一種是未知恐懼會把我們的思想變得局限,而帶我們突破困境的都是具備強烈好奇心的人。另外還有一種是,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知的世界已經很大了或者說很多知識的獲取手段都很方便,我們什么時候想要能找到,這種也會限制住我們的發展,而往往這一種比第一種的危害要更大一些。
正如三體中說到的那句廣為流傳的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挑戰,傲慢才是。尤其是當我們在不斷學習,增加新知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就陷入到我以為我知道很多,對某個問題我有很深入的了解,可以做到無所不知的境界。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比如你在某個工作崗位工作了很多年了,你的工作經驗很豐富,此時都有一些新入職的同事提出一個新想法或對某件事情提出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往往很容易第一反應就是站在我們自身多年經驗的角度上看問題,或許最后證明我們也是對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也喪失了接觸新想法的機會,可怕的是若我們一直都是用這種心態在看問題,結果很可能就是我們像用一年的工作經驗工作了十年一樣。我認為最佳的狀態應該是謙卑而自信,是因為我知道我知道,我也知道我不知道,但是更多的是我不知道我知道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東西。
喬爺喬布斯說過這樣一句,“Stay?Hungry,?Stay?Foolish?”。這句話也有點類似凱魯亞克那句“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喬爺在互聯網界稱神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夠不斷回到初學者的心態去看待新事物,嘗試新事物,因此帶領了蘋果創造了一個個經典的產品,實現了一個個非連續性跨越。
好奇心是一種不斷拋棄就有的存量,去尋找新增量的認知心態。
在心理學上,把人的好奇心叫做認知需求,認知需求的多少就代表一個人好奇心的大小。認知需求低的人通常不太愿意“動腦子”,別人說什么就相信什么,而認知需求高的人,往往更愿意讀書,通過學習新知識來滿足自己的認知需求。在他人,不管哪個老師講了什么道理,有好奇心的人都愿意去不斷研究,這個道理真的說的對嗎,然后在生活中不斷的實踐進行修正。好奇心的驅使,帶領著我們去面對一個個新的事物,解決一個個新的問題,也帶領著我們不斷的向前。
好奇心是具有目標性和邊界性的。
好奇心是具有目標性的,說的是我們受到好奇心驅使的基礎往往都是圍繞某一個問題,我們尚未知道,但又渴望知道。比如說旅行,對我來說西藏,新疆就是一塊完全陌生的地方,在中國這么大的版圖上,這塊區域我是未知的,所以我就想親自去當地體驗下當地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是什么樣子。我們獲取新知的狀態往往也都是這樣子的,我認為學習的狀態也應該是這種帶著目標性或者說功利性去讀書,去滿足我們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具有邊界性的,說的是雖然我們能受好奇心的驅使去探索,但是也必須明白好奇心的邊界在哪里,對于前人已踏足深耕的領域,我們可以收收我們的好奇心,不必再去探索一番,避免重復造輪子,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那些我們未知的。好奇害死貓的本意也正是提醒人們不要因一些不必要的調查或不該感興趣的事情抱有過度的興趣,因為這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麻煩。
最后祝愿閱讀到這篇文章的每個你,都能保持一顆好奇心,發揮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象力,不斷的探索,獲得新知,相信好奇心會帶領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