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戰狼2》刷新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史,同期上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個新詞:鎖場。
具體做法是,組織粉絲每個場次都買一兩張票,以此鎖定場次,讓影院沒法取消。提前大量鎖場,試圖給影院傳遞一個錯誤信息:這部電影很受歡迎,需要大量排片。
當然,電影院并不是傻子,不賺錢的場次不可能被粉絲鎖死,于是以機器故障為由退票,粉絲就打12315投訴,以各種方式維權。口號是:在成為粉絲之前,你首先是一個站直的消費者。
鎖場這種做法,雖然現在才為公眾所知,但應該是早就有了的。小鮮肉小鮮花的粉絲團,有組織有紀律,借助互聯網工具,全國各地聯動,確實能達到鎖場的規模效果。
鎖場不像包場,對票房收入的直接作用總體有限。最多是,把那些去到電影院純粹消磨時間,有什么看什么的人,騙進去。鎖場的主要作用,是給偶然長臉,感覺有面子,好像電影真的很火。
粉絲鎖場,用小錢撬動高排片,是在規則范圍內行事,看上去很聰明。但是,試圖通過鎖場來綁架電影院排片,其實是不可能的。電影院要靠放電影吃飯,你把電影院當敵人,不讓它們賺錢,它們必須跟你玩命。
當電影院意識到某某明星有這樣一群腦殘粉,嚴重威脅到自己的賺錢生意,應對的辦法其實很多:找個理由取消場次直接退票,可能會惹一些麻煩,但是該賠就賠嘛,相比換成上座率更高電影的所得,還是很劃算;有電影院“反鎖場”的辦法是,直接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場次改成“已售完”,回到柜臺賣票時代;還有的改成團購,事先聲明,人數不達標,可以取消場次。
粉絲鎖場通過大數據很好識別,傳遞給影院的信息,其實不是“這部電影很受歡迎,需要大量排片”,而是“這部電影這一屆腦殘粉沒錢,是虛假繁榮”,于是直接減少排片。下次該鮮肉鮮花的電影上映,可依舊照此辦理。
說穿了,鎖場只是一個小把戲,只要鮮肉鮮花的戲還得靠電影院來放,電影院就有的是辦法防范,粉絲要的是虛榮,影院要的可是真金。不肯為偶像掏錢的粉絲,對電影院來說,不是好顧客。
電影是個市場化的商品,不像電視劇收視率可以輕松造假,電影票房是實打實立馬兌現的。電影票房如何,由觀眾決定,影院據此排片,不會跟錢過不去。
粉絲包場,影院肯定歡迎。這樣的腦殘粉越多,影院越高興。哪怕耍幽靈場之類的造假花招,想要影院配合,也得首先讓電影院賺到錢。可鎖場,鎖的是電影院的利益,不想花錢,就把繁榮給造了,哪有那么便宜的好事。
有什么樣的觀眾就有什么樣的電影,腦殘粉多,確實會影響電影市場的動向,比如讓一些爛片獲得高票房,讓“必用小鮮肉”成為行業常態。這沒什么好批判的,觀眾各自拿錢,去支持各自喜歡的電影就好。
誰有錢誰是爺,哪種觀眾舍得花錢,哪種電影就拍的最多;腦殘粉肯花錢,鮮肉鮮花們就吃香,就能拿天價片酬。拿錢說話是最高效的,甭管你覺得電影如何,有人愿意掏錢,該電影作為商品就是成功的。
電影院放誰都是放,當然放更掙錢的。或者是作品真好,或者是腦殘粉真有錢,電影的高票房,你總得占一頭。通過鎖場對影院秀肌肉,試圖不花錢,過頂傳球,射電影院的空門,傻到極點了。
現實就是這么殘酷:沒錢,還當什么腦殘粉?
非要換個不那么殘酷的說法,也行:既然你和我一樣沒錢,那就留著點智商,只看作品不看人,別去湊熱鬧當什么腦殘粉。
鎖場,鎖住的不是場次,是智商,他們竟然不明白:在成為腦殘粉之前,你首先是一個負責為偶然掏錢的消費者。
去機場接個機,去現場助個威,哭的稀里嘩啦,喊的嗓音嘶啞,這就是腦殘粉了?圖樣圖森破。誰稀罕你的眼淚和吼叫,拿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