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說實話,站在我這個生活在和平的國家之人的角度上來說:
以色列是可憐的,卻又是可敬的,它仿佛每天都在打破紀錄,創造奇跡。
我時常在想——以色列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
? 來到這里的猶太人,有不同的膚色,說不同的語言,他們即使在別的土地上生活了幾百年,還是無法被同化。
? 當建國的號召發出,有錢的出錢,有土地的出土地,而且居然憑空制造出了一種語言。
他們總會經歷無休無止的斗爭,卻又似乎總是那么堅韌又百折不撓。
他們仿佛無堅不摧,抑或他們的心早已千瘡百孔,因為早已不在意無數次欺壓后的結果。
所以,除了拿起武器,他們別無選擇。
知乎一小時。
說是一小時,但對于像我這種永遠忍不住看書的時候邊做筆記邊抒發感情的人來說,這一小時的時間遠遠不夠。
只看到了第一章結束,我的感想便已能寫一篇系列文。
??
<1>:它,就這樣,在地圖上被隨意劃了出來
以色列,它是一個堅強到讓人心酸又向往的地方,他仿佛一位圣僧帶著無盡的梵音而來,或許只是路過你的身邊,又抑或是只為讓你明白利益爭端之下究竟讓泥土多掩埋了多少尸體。
他要超度他們,化解他們的仇怨,可是太難了,真的太難了。
所以看到了嗎這幅地圖,那么,它到底是怎么來的?
簡單的一句話足以說明———以色列,它是一個用鉛筆創造出來的國家。
那是 1915年12月16日,想必是一個大晴天吧。
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一年多,對陣的雙方分別是以英國、法國、俄國為首的協約國,以及由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組成的同盟國。
這些英國人此次坐在一起,是為了討論如何把奧斯曼帝國作為未來的戰利品在協約國之間進行切分。
爭執不下時,一位叫做賽克斯(Sykes)的人提議道:
不如從地圖左邊的城市Acre的字母e開始,畫一條直線到地圖右邊Kirkuk的最后一個字母k上面;此線以上的區域為法國的勢力范圍,以下的區域為英國的勢力范圍。
就這樣,他們若無其事的分隔開了中東地區。
他們只是隨手一畫,就仿佛更改掉了無數人民的命運,改變了很多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認為這是恃強凌弱,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叫,弱肉強食。
你弱,你就活該被我日不落等泱泱大國吞噬。
至于這條直線是否會把屬于同一個民族的人們分隔開來,或者把不屬于同一個民族的人們歸入同一個國家,政客們并不關心。
對于他們來說,把即將到手的戰利品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保險的方法。
至于條約?
哦,那只不過是找到國家之間利益平衡點的一種看是有用的形式。說到底,涉及到權衡利弊的時候,那條約不過就是廢紙一張罷了,不是么?
??
<2>:英國到底有幾份合約?
就在1915年英國和法國秘密協商如何在中東劃分勢力范圍的時候,英國人其實早已偷偷地把法國勢力范圍內的土地許諾給了阿拉伯人。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是驚訝的。
注意,我不是驚訝于英國作為一個紳士國家竟然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我是驚訝于自己竟然忽略了英國也是政客,這樣的做法對他們來說或許這種程度的地下工作簡直不算事。
抑或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行為才算是真正的政客,是非日不落帝國的子民是無法理解的。
沒有永恒的友誼,只有永恒的利益,這句話在英國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與此同時,為了拉攏阿拉伯人反抗奧斯曼帝國,英國的麥克馬洪爵士在1915年10月24日給阿拉伯領導人侯賽因寫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以含混不清的措辭表示——只要侯賽因發動阿拉伯人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英國將支持阿拉伯人在中東地區建立起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信中被麥克馬洪爵士明確排除在這個阿拉伯國家范圍外的只有兩個地中海港口地區,以及大馬士革、霍姆斯、哈馬和阿勒頗地區以西的敘利亞地區。
換句話說,就是——
英國為保證其雙方利益
在已經許諾把法國的勢力范圍贈給阿拉伯人的同時又面不改色同法國簽訂賽克斯-皮克特協定,把曾許諾給阿拉伯人的這部分土地又重新許諾給了法國人。
??
<3>:? 猶太人 vs 阿拉伯人
針對于英國理所當然的態度,可想而知:
英國絕對不是第一次做出這樣空洞的承諾,同樣,也絕不會是其最后一次發揮其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問題來了——
為討好美國政府中的猶太人群體,英國人在簽署賽克斯-皮克特協定的第二年,也就是1917年11月2日又發表了貝爾福宣言。
宣言中,英國政府承諾將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家園。
我不知道我到底應懷著什么樣的心情看待英國突然變現出的的'善意',的確,英國給了猶太人說不上溫暖卻大體上是安穩的居所——對于猶太人來說,英國簡直就是其第二生命。
但是,對于阿拉伯人來說簡直可以說就是天大的災難,歷史上最悲劇的時刻。沒有人問過他們的意見,政治利益交鋒的時候,它被遺忘了,落單成為政治犧牲品。
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阿拉伯人的處境:
僅僅因為幾千公里外的一群陌生人對另外一群陌生人所做出的承諾,將會有無數的阿拉伯人在若干年后被迫離開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
對于猶太人來說,那是他們祖先生活的地方,但是對于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來說同樣也是,這里也是他們的祖先生活了上千年的土地。
但是,誰又會在乎他們的看法呢,他們還能指望誰呢?難道指望猶太人的憐憫么,還是指望幾千里以為隨意瓜分人民地盤和家園的政客們呢?
畢竟他們的確太弱了不是嗎,國與國的名利場上除了強大自己,你別無他法。你不強大誰會尊重你呢,畢竟,你有價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視。
旁觀者的角度來說:
阿拉伯人民的處境不能說不可悲,但是,誰又能準確定義誰對誰錯呢?畢竟,不同的立場上是沒有對錯之分的,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世人總是會選擇憐憫弱者,但是在國家的爭端之下倘若你在那個位置上,你或許就會有另一番解釋了,不是么?
或許這便是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的道理吧,政客也有政客的苦,他們終究也是不想被世人定義為卑鄙小人吧,得實惠而納美名的事情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著實很難同時存在。
再說說英國人——
英國人的紳士形象仿佛只存在于不損害其利益的前提下;然,其實這怎會僅僅是英國政客具有的品格呢?
政客們與生俱來的虛偽、奸詐、投機鉆營,不分國別,不分種族,不分時代,出奇地相似,他們往往代表不了本國人民,他們才是一家人。
換句話說,不具備這些“優秀品質”,也沒法成為嶄露頭角的政客,是吧?
??
<4>:? 英國迷之毀約
如果有什么能讓憤怒的阿拉伯人心里稍稍平衡一點的話,那就是英國人同樣也毫不客氣地欺騙了自己的盟友法國。
此時此刻,如果有一句話形容阿拉伯人心情的話,這句話大概最是恰到好處。
1918年,英國軍隊占領了Kirkuk,這里正是賽克斯所畫下的那條直線的盡頭;從這里再往北去,就是賽克斯-皮克特協定中規定的法國勢力范圍。
然而,此時,英國又接到一份地勘報告,報告上說:克斯直線以北,也就是法國地盤處有一塊儲量豐富的油田。
OK,到這里,聯系一下小標題便可知道英國又準備放手一搏地耍賴了。
沒錯,此時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決定不去理睬英法兩年前簽署的秘密協定,直接先用武力奪取摩蘇爾,日后再強迫法國接受這個既成事實。
1918年11月3日,在與奧斯曼帝國的停火協議已經生效四天后,英國人用武力占領了摩蘇爾。無可奈何的法國人后來也只好接受了這個既成事實,條件是英國人讓出摩蘇爾石油產出的25%。
英國的毀約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能想得到這樣的道理:
合約的簽訂實際上只是在當時情況下雙方利益的獲得達到了平衡點。
而,其中一個國家一旦發現了有利可圖的地方被對方占有,合約只不過是一張廢紙而已。
于是乎:
? 同一年,英國政府在約旦河東側也劃出了一塊土地,建立了一個叫做外約旦的國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年后,外約旦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在兩年后又將國名改成了約旦,并一直使用至今。
?…
<5>:? 沒完沒了的爭端
利益爭奪之戰還在繼續
英國正式開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之后,由于有《貝爾福宣言》的背書,大量在歐洲受到排擠和迫害的猶太人紛紛踏上這片「應許之地」并定居下來。
與此同時,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沖突。當沖突演變成濫殺無辜不管不顧的時候,又出現了這樣一句話:
于是英國人再一次拿出了鉛筆…
我覺得讀到這里的人一定都笑了是不是,心里想的大概是——這也太掉節操了
讓我們來捋一下:
? 一戰勝利后英國人瓜分奧斯曼帝國時,在其他民族賴以生存的土地上決定了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 為打達到自己的利益,英國四處許諾,向阿拉伯世界許諾建巴勒斯坦國,向猶太人許諾劃領土建國,引來在歐洲的猶太難民陸續定居,從而兩個民族在地盤爭奪戰中逐漸升級。
與此同時:
猶太人的精明、奉獻、堅韌聰慧和團結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精致———雖遭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等五個阿拉伯國家圍攻確取得最終勝利,只是失敗的一方巴勒斯坦人,便淪為了難民的境遇。
這時正值二戰爆發前夕,英國人已經沒有精力去應付阿拉伯人新的武裝起義,他們急需一個承諾來安撫渴望獨立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于是在這一年的5月,英國政府發布了一本白皮書,承諾在10年之內讓巴勒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但是,這本白皮書卻變成了英國的再一次欺騙,當然了(無奈臉),這又不是英國第一次善變了,只要符合國家利益,仿佛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在1939年至1945年的二次大戰期間,巴勒斯坦保持了相對較為穩定的局面。但這只不過是把這兩個民族之間必將到來的沖突推遲了六年而已。
猶太人傷亡慘重,英國已沒有太多精力放在止戰中,但阿拉伯人對猶太人的境遇表示理解與同情,但是,屠殺猶太人的是德國人不是阿拉伯人,為什么阿拉伯人要畫出地盤給猶太人呢?
所以,無論英國人提出什么方案都會立刻同時遭到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反對。
畢竟,這是英國人自己制造的爛攤子,不是嗎?
于是乎,第一節的內容結束了,故事的結尾是這樣說的
? 最后,英國人得出結論,處理這個爛攤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交給別人去處理。
? 1947年2月14日,在賽克斯畫下那條直線32年后,英國人決定把巴勒斯坦問題交給聯合國來處理。
聯合國似乎也是無力躺槍。
??
<6>:? 感悟
自從26年前從地圖上分割出巴勒斯坦這個地區之后,英國用一系列搖擺不定的政策和自相矛盾的承諾把這里變成了一個一觸即發的火藥桶。
是猶太人的悲哀,大概也是阿拉伯人的悲哀,他們一定很討厭每天拿著武器戰斗吧,畢竟他們也有家人,不是嗎?
此時此刻腦海里出現這樣一首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竊以為,或許只有把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的憂患意識植入民族精神中,才能真正長久地保證的和諧穩定的生存環境。
我是Coco Wu美人,很久沒更新辣,今天來冒個泡,這是我的文章,喜歡的話就多多點贊轉發吧
么么噠 ~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