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ke:同樣的,相似的。
10分鐘的視頻《alike》描述了一對父子的日常,也幾乎是每個家庭的日常。
視頻特色之一是:畫面的顏色,一律都是灰白色,或者說沒有色彩(是的,是沒有“色彩”,不是沒有“顏色”)。整個城市,包括建筑和人群,工作中的父親和學校的老師、學生,都沒有色彩。有色彩的只有那棵樹以及樹下拉小提琴的人,這個孩子(但也越來越淡)和他的書包,還有“爸爸”。
孩子驚異于世界的美好一面,那是不同的,是有色彩的,而且是艷麗的色彩,而父親一次次把孩子從“色彩”前拖走,拖進alike的人群中。
視頻中的孩子把自己的創意毫無保留地與父親分享,就如每一個孩子本來都會做的那樣。但是,ta看到父親臉上略過的不滿神情,就如每個拿著低分的考卷帶回家的孩子在父母臉上所看到的。
孩子變得憂傷,然后順從,越來越——alike。
習慣性的擁抱,色彩并未回來,父親緊張了,緊緊擁抱孩子,孩子感受到父親的愛,原來父親在乎自己,也在乎他身為“父親”的角色,于是孩子的接受,讓父親再次成為“父親”,色彩回歸。
父母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因為生了孩子,就成為了父母,而是孩子的需要和愛,讓父母成為父母。
視頻中,父親再次拿起孩子的作業本:
無色彩的abcd,與 綠色創意的abcd。
父親明白:他以為孩子沒有學習,其實只是孩子沒有以alike的方式,一板一眼的學習那些單調的內容,而是以他更有創意更加富有生命色彩的方式學習。于此相比,他更希望孩子能回到以前那快樂的樣子。
于是,父親帶孩子重返“色彩之地”,可是那個帶給孩子無限幻想的人——那個沒有觀眾的、孤獨的拉小提琴的人,不在了。
在孤獨中,有多少人還能堅守自己最初的夢想?有多少人懷揣著色彩,退回到這個alike的世界,成為無色彩的人?
在此,看到了父親的偉大,他沒有拉住失望轉身的孩子,也沒有用言語去蒼白地安慰孩子,而是:站在那個小提琴人站的地方,擺出拉小提琴的當作,呈現出“色彩”本來有的姿態,不管alike的人們投來的復雜目光(吃驚、鄙視、羨慕?......)。
而這時,奇跡發生了:父親的色彩也回來了。當我們做真實的自己時,我們的色彩就會回歸。
最后,一抹紅和綠,成為alike世界的中心。愿我們心中都保留各自的色彩。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廣告:
一個女孩很憂傷地問“為什么我和她們不一樣?”,
長者答“為什么你要和她們一樣?”
是的,為什么我們要一樣,為什么,我們不可以不一樣?!
視頻中孩子的書包是綠色的,跟草地一樣,它的寓意是什么呢?
我猜想是想告訴大家:書包里都是知識,而每個孩子其實都是愛學習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請不要用同樣的方式控制每一個孩子。
請把天性還給孩子,把色彩還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