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的《刻意練習》主要教導我們如何進行有目的的練習,然后我們下決心將刻意練習運用到學習、工作、生活當中,以期工作、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事與愿違......
- 剛開始滿懷熱情。
- 失去激情和動力。
- 開始尋找逃避借口。
- 不遵守承諾、越來越心安理得的把事情丟一邊。
- 徹底的偏離了最初確定的目標。
- 覺得讓自己失望了的不安的感覺,再加上一種自己并沒有完全掌握自己命運的感覺,到最后對某項特別的努力完全失去興趣。
- 開始尋找下一件能填補內心空虛的事情,再度開始又再次放棄,循環往復。
以上描述大家是否覺得很熟悉呢?我想有人可能怒吼:我靠,這不就是說的我嗎?我就是這樣一次次的放棄、重新開始,然后又放棄的啊。
哲學家桑塔耶那說:“不能記起過去的人,便注定要重蹈覆轍。”
我感覺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重蹈覆轍,我不知道怎么辦,很想改變,但真的很無力。《練習的心態》是繼《學習之道》、《刻意練習》之后關于學習力的第三本書,一開始第一遍讀完時覺得這是最“沒用”最沒內容的一本書。第二遍時有個全新的認識,它是“道”,是規律、是真理、事物的本質;而前兩本書則是“術”,它們教我們實際的操作、步驟、方法。我們不僅要知道事物的“術”,更需要認識事物真正的“道”,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走的更遠更長久。
有道無術的人,可以去做觀察家,做評論員,但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有術無道的人,可以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可以解決難題,但是無法思考和判斷大的方向,需要別人來指路,或者靠山寨模仿。而道術兼備的人,必然牛逼閃閃熠熠生輝。
-引自采銅《知乎》
我們如何丟了“練習的心態”
走路、說話、系鞋帶、騎自行車......
從小到大,我們在不斷的試錯、學習新事物、練習新技能的過程中成長起來。人生中值得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練習。事實上,人生本身只不過是一個漫長的練習過程,一種永無止境的優化各種行為的努力。
雖然練習對我們如此重要,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失去了“練習的心態”,練習過程變成一種痛苦和煎熬:我們只盯著目標和成績,內心充滿壓力和焦慮,因此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經常剛開始就放棄,或者面對生活或工作的挑戰,無法耐心又專心地應對。
適當的練習不是苦差事,而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可以幫助你發展出耐心、專注與自律這樣看似難以獲得的優秀品質。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回兒時學走路、學說話、學騎自行車時那種“練習的心態”。那種只專注于當前的“練習”,而不過多想著結果的不斷的重復、糾正、改進的心無旁騖的練習。
認識“主觀的你”
作者給我們講了一個關于戰車騎士的故事:
《戰車騎士的故事》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它是一個關于戰車的故事,騎士駕駛著一輛由四匹戰馬拉著的羅馬式戰車。沒有受過訓練的騎士踏上這輛戰車,手里沒有抓緊韁繩。四匹戰馬整天都在狂奔,偏離了選定的路徑,一路顛簸地前進,并且不斷改變著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不但戰馬累得夠嗆,騎士也被折騰得疲憊不堪。不論什么時候,戰馬都不知道它們在哪里,要往哪個方向前進。騎士只能抓緊戰車上的圍欄,無助地看著周圍的景色在身邊掠過。相反,受過訓練的騎士則會緊握戰馬的韁繩,控制并指引著戰馬沿著專一的、選定的路徑前進。這個時候,戰馬不能隨意狂奔,它們的力量收到騎士用韁繩發出的指令的引導。戰車平穩前行,戰馬和騎士全都能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小的精力到達他們的目的地,而不會感到疲勞。
不知道你讀完故事有沒一種感覺,有的時候我們就像抓不住韁繩的騎士,生活一團糟,被戰馬帶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卻始終抓不住那條韁繩。在故事中,馬代表人們的思維,騎士代表我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每時每刻都在想些什么,那你便沒有拉緊思維的韁繩,對自己前進的目標便沒有了掌控的能力。如果你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那么你便沒有控制自己。
那么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思維嗎?這個問題有點別扭不是嗎?我就是我,我怎么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維呢?而有的時候我們控制不住的胡思亂想、我們明明要敢份報告卻不斷的刷朋友圈,我們不斷的拖延而把真正要做的事情放一邊。你想趕緊把工作做完卻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那么這個正在拖延、浪費時間的人還是你嗎?
作者提出了一種觀點,就是我們里面還住著一個“自己”,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兩個“自己”常常打架,而誰占上風呢?先別急著回答,先來認識他們吧:
- 一個是正在做某件事情的那個你(主觀的你)
- 自我是主觀的。
- 他判斷自身的所有事情,而且他對自己處在何處、擁有些什么或者已經實現了些什么等,從來不會感到滿足。
- 另一個是正在了解或者觀察你做那件事情的那個你(客觀的你)
- 觀察者是客觀的,在當前的這一刻,他就在這里。
- 他不會把任何事情判斷為好或壞。
- 他只是把各種局面或者行為看成“存在”。
我們對人生的每件事情都有著自己的主觀判斷,而且,多數的這種判斷都是下意識做出的。主觀判斷需要一個評估的過程和一個對比的過程。比如,這是對的,那是錯的。這是好的,那是壞的。往往正是這些主觀判斷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焦慮與壓力。
既然主觀判斷是我們焦慮與壓力的來源,我們就需要去識別它們,意識到什么時候我們正在進行主觀判斷,知道我們什么時候被卷入判斷的過程,而這時候正是“主觀的你”占據了你。而真正客觀的存在,能夠平息我們腦海中的內心獨白。
書中介紹了“以過程為導向”、“以旁觀者觀察自己”的方法去應對我們的主觀判斷,幫助“客觀的你”去戰勝“主觀的你”:
- 讓自己始終以過程為導向。
- 重點關注當前。
- 將過程確定為目標,并且運用總目標作為船舵,以指引自己的努力。
- 對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刻意地訓練,帶著意圖訓練,并且自始至終清醒地知道那種意圖。
以過程為導向-4“S”方法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簡單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建立一種“以過程為導向”的新視角,說明如何學習生活中任何方面的技能,從打高爾夫球,到從事商業活動,再到教育孩子,甚至對我們人生都有啟發意義。
聚焦于過程時,你期望的結果會很輕松、很自然地出現。聚焦于結果時,你便馬上陷入糾結之中,對過程感到厭倦、不安、失敗和不耐煩。
我記得有時候看書,我總是想急著看完。每次看幾頁就翻一下已經讀了多少頁,還有多少頁,然后心里算下以這速度什么時候才能看完...有的時候回過神來,咦,剛才我看了什么?書里說什么了?自己走神了,機械的翻了好幾頁卻不知道書里講了什么。不知道你有時會不會有這種感覺。我們總是想著目標,想快速的達到目標,而對過程卻不夠專注,陷入無限地不安與不耐煩之中。而我們看一本書的目標又是什么呢?翻到最后一頁就是目標嗎?不是啊,讀完書,對我有幫助才應該是我真正的目標啊。但是就是很難控制自己,“主觀的你”總是占據上風,而“客觀的你”總是敗下陣來。
我們應該學習時刻提醒自己:當你只專注于自己現在在做的事情時,那么,只要你在做,你便時時刻刻都在實現著目標。使用最終目標作為船舵來指引自己的練習,但不是作為一個你正在做什么的指示符。
我們還可以通過4“S”方法幫助我們培養耐心,專注于當下這一刻,減少目標帶來的壓力和焦慮:
- 簡化(Simplify)
當你致力于完成某個特定的項目或者從事某項特定的活動時,將它們細分為一些組成部分,來使之簡化。
不要設定太遙遠以至于自己達不到的目標。
不切實際的目標會導致挫敗感和失利。
- 細分(small)
在清楚了自己的總體目標后,將它作為一個船舵或者遙遠的燈塔,使你能保持處在正確的航線上。
將總體目標分成一些較小的部分,以便你能夠用適當的專注度來實現它們。
專注于細分的目標,比起專注于總體任務更容易一些,而且能讓你反復體驗成功的滋味。
- 縮短(short)
把任務的時間縮短。
把任務細分成較小的步驟,并且讓自己只在較短的時間內保持專注,從而簡化了任務。
- 放慢(slow)
讓自己的內心平和,關注你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你意識到了自己在做什么,可能會以合適的節奏做這件事。
放慢的悖論在于,由于沒有浪費自己的精力,你會發現,你反而能比平時更快、更輕松地完成任務。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DOC"方法
如果你在一天之中經常退后一步,觀察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了哪里,你可能驚訝地發現,你的思緒很少集中在自己的情緒狀態以及正在做的事情上。
我們總是習慣于一心多用,以至于當我們決定集中精力專注于某項活動時,我們做不到了。練習的心態是安靜的。它將思緒放在當前這一刻。
只需要“在這里”。把“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讓思緒停留在“現在”,而不是沉醉于過去或放眼于將來。
通過“DOC”方法保持平靜和客觀,減少主觀判斷和內心糾結。
-
做(Do)
- 做某件事情的過程中。
-
觀察(Observe)
- 觀察你的擔心、情緒、壓力...
- 是否不夠專注
-
糾正(Correct)
- 讓自己從那種情緒中解脫出來。
- 讓自己回到當下所做的事情上。
"DOC"方法,讓我們“客觀的你”占主導,去發現、監視“主觀的你”。當發現“主觀的你”又出來搗亂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去糾正,讓自己回到“客觀的你”正確的軌道上來。
關注現在,讓其他的事情隨之而來
“人生并沒有目的地,人生就是目的地。”
我們在生活中體驗的焦慮,源于一種感覺:我們總感到自己涉足其中的所有事情,總有一個完美的終點。不論在什么事情上追求完美,也不論在什么地方追求完美,我們都不完美。在任何事情上,當我們采用完美的畫面來對照時,通常幸福的路就可能出現重大的曲折。當我們試圖理解自己以及我們對人生中各種努力的痛苦掙扎時,可以通過觀察一朵鮮花來找到平和。問問自己:一朵鮮花的生命,從撒下種子到完全盛開,在什么時候可以達到完美?
在什么時候,鮮花是完美的?
當它還只是你手中的一粒種子,等待著你去種下時,它完美嗎?在那一刻,它就是一粒種子。當這粒種子在幾厘米深的土壤中開始悄無聲息地第一次發芽時,它是完美的嗎?那么,當它的嫩芽第一次鉆出地面,第一次接受陽光的照射時,它完美嗎?它用盡其所有的能力來尋找這種生命之源,在這一刻之前,它只是在地下悄無聲息地成長著,告訴自己要以怎樣的方式成長。當它開始開花的時候呢?它完美嗎?這個時候,它的個體屬性開始展現。葉子的形狀、花苞的數量,所有這些,都是這朵鮮花獨一無二的屬性,盡管它們在同一物種中的其他花朵間也是獨一無二的。或者,在鮮花盛開的時候,花朵的所有能量與努力是不是達到了它生命中的完美時刻?不要忘記,花朵會謙虛地、靜靜地凋謝,到那個時候,它會回到曾經養育它的大地之中。那么,在什么時刻,花朵是完美的呢?
我想鮮花至始至終都是完美的。完美不屬于某一時刻,但它又屬于經歷時間的每一時刻。當你對自己參與的每一項活動都形成了把思緒放在當下的方法時,好比花兒那樣,在這一刻便是完美,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感到自己從一種虛構的、自我施加的壓力與期望中解脫出來,那種壓力只會放緩你前進的步伐。
作者以自己在音樂上的經歷告訴我們:音樂上的卓越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水平線,這讓我能感到自己不需要再去追求卓越了。我懂得了,并不存在一定的水平,讓我達到之后會感到自己終于達到了,進而讓我覺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不需要再去提高了。
不再關注自身的進步,而且不再尋求總體上的進步。進步是對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保持專注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我們練習的東西,久而久之會變成習慣。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意識地反復做某件事情,將使你培養新的習慣。用期望的習慣替代不期望的習慣。輕松去做,反復練習,專注于過程,并且意識到自己在練習。
讓我們一起關注現在,讓其他的事情隨之而來...
NOW
本書告訴我們應如何活在當下,而變得以過程為導向將怎樣使我們把精力投入到這段神奇旅程之中,并且當我們學會享受人生旅程時,會為我們帶來一種美妙的感覺,既對我們自己感覺美好,也對我們的生活感覺美妙。
- 把思緒集中在過程之上。
- 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當前這一刻的生活上。
- 花時間回顧你在生活中學到的認為對的、正確的、有用的真理,并堅持去做、觀察、糾正。
- 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只帶著你真正的自我而來;你離開這個世界時,也只能帶走你最真實的自我。
叔本華說:
人生最大的智慧,即是享受當下的時刻并使之成為生命中永恒的目標,因為只有當下這個時刻才是真實且唯一的,其他的一切不過是我們的想法和念頭罷了。
保羅·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我現在活著。當我吃東西時,就只管吃。當我走路時,就只管走。如果必須去打仗,今天死還是明天死對我都一樣,
因為我既不生活在過去,也不生活在未來,我只有現在,它才是我感興趣的。如果你能永遠停留在現在,那你將是最幸福的人。生活就是一個節日,是一場盛大的慶典。因為生活永遠是,也僅僅是我們現在經歷的這一刻。
還有我說:
不悔過往、不懼未來,不憂當下,就在此時此刻。
好了,就說這么多了。
總算結束了《學習之道》《刻意練習》《練習的心態》三本書的總結筆記。花了幾個月,其中無數次拖延癥發作,也沒繼續其他書的閱讀。每本書堅持做筆記,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