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方法論網上已經談得很多了,我談兩點認知層面需要擺正的東西吧。
①? 大學并沒有4年。
這是很多人對大學認知的第一個誤區。
因為說是4年,其實只有3年。第4年基本上實習的實習、考研的考研....這時候你基本都可以算是80%的社會人士了。如果這時你還能安穩自如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來看待,我只能說你心態狠好、前途狠讓人擔憂。
所以我覺得所有人在思考大學四年應該如何度過這個問題時應該把時間往短壓縮一些,這樣多少也能提高一些自身的緊迫感。
像我自己,我對自己的大學規劃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
大三那年必須有著落
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覺得大學有四年,所以你可以看到,無論是考研、出國,還是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多數人都是等到大三才開始思考和發愁,因為他們潛意識中把大學的底線放在了大四而非大三,反正還有一年,不急..
但我們不妨來想想,大四要面臨一個什么樣的局面?
首先是實習。不考研不出國的人,基本上大三以后都得出去實習一年,回來直接畢業。試問,這和提前步入社會有毛區別?對于這部分人那句話是妥妥的:大學只有三年
其次是考研和出國。(當然也可能是考公務員或其他)
如果你把大學當成四年,最壞的一個結果就是大三在面臨考研和出國這兩個選項時,你極有可能在余地很少的情況下不自覺地盲目跟風。
因為這時臨近畢業,人心基本上都散了,可以說大部分人在這時候應該是處于一種很惶恐不安的狀態。想想,看著身邊人一個個都做出選擇朝自己的方向各自前進,這時如果你還沒有目標沒有想法,你會不會慌?
慌的結果是什么?就是隨大流。
所以我一直難以理解的一點是:很多人考研選擇目標學校時,挑那樣沒有絲毫意義的一本二本,這很明顯就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出國也一樣,不少人純粹是想混個海歸的名聲,其實在這樣留學生遍地越來越廉價的市場,就算你出過國又有什么了不起?一樣找工作難。
基于上述這些,所以我在步入大學之初就給自己樹立了一條要求,大三那年必須有著落。無論是考研出國與否,還是未來想要從事什么樣的行業...這些問題我要在臨近大三時基本都想清楚、都做好信息搜集方面的準備等等。
這樣去做對我而言有兩點好處。
第一,緊迫感會更足,奮斗效率會更高,更不會去輕易虛度大學時光。
第二,當身邊的大三朋友迷迷糊糊才睜開眼睛打算謀求出路時,這時我可能已經碩果累累了。我不會慌、我的底氣會更足,我甚至可以在最后一年給自己放個小長假什么的。總之,雖然聽著有點落井下石,但這種看著別人疲于奔命惶恐不安而自己卻能夠泰然若之的感覺的確是很輕松和安穩的。
所以我覺得很多人在思考“大學四年應當如何度過”這個問題時,首先應該在認知層面擺正的一點,大學里真正屬于你的自由充足時間,其實只有三年
②? 大學應該旅行學好英語多看書?應該刷績點拿獎學金搞好同學關系?
不!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說這些都不值得去做,而是比一切實實在在具體的事更為重要的,是一些聽起來可能有些虛的東西。對,就是所謂思維方式的訓練。
不妨先來看看陳虻的這一段話:
是的,大多數普通人通常會更注重具體知識和技能的積累,人往往最容易忽略的是這些無法通過具體考核來加以印證的東西,比如這里談到的思維方式。但事實上這才是對一個人而言做任何事情最為根本和重要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每個人在給自己訂立大學目標時,除了獎學金英語健身啊等等這些,應該再多往事物本質這個層面多考慮一下。
至于具體思維方式該如何訓練,簡書上已經有很多不錯的優質回答,這里我就再不多做贅述。(其實我自己也還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吧,當然還是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大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