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抓周兒”風俗由來已久,大致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孩子剛長到一歲,大人們就在他們面前擺上印章、書籍、紙筆、算盤、糖葫蘆、撥浪鼓之類的一堆東西,然后作圍觀看猴之狀。孩子于眾目睽睽之下,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抓取自己喜歡的東西。抓完東西之后,大人們對著孩子抓到的東西開始念念有詞,并通過嚴謹的民間科學來認真預測他們的未來。
小孩先抓了印章,長大就當王侯將相;先抓了文具,以后注定狀元之材;先抓了算盤,將來必是腰纏萬貫。如果是女孩,還要加擺鏟勺、剪刀、針線之類,先抓這些,長大之后就會心靈手巧,能做一家之主。小孩先抓了零食、玩具,那就是吃貨和玩家,大人們是這么想的,但是不能這么說,討個口彩“孩子長大之后,必定不愁吃喝,落得個逍遙自在”。
這是民間習俗,當不得真,畢竟一歲的小屁孩連拉屎撒尿都得讓人伺候,哪里還談得起什么宏偉志向?可是這事兒也頗為好玩,所以到現在依然流傳甚廣。
咱們先來看看富貴人家,他們有錢,講究,“抓周兒”禮也最正宗。賈寶玉同學家,那可是錦衣玉食、揮金如土的大家族,但也不能免俗。在《紅樓夢》第二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曹老爺子就提到了寶玉“抓周兒”,只是結果有些荒唐,差點把他爹賈政氣了個半死。
原文在此:?
子興冷笑道:“萬人皆如此說,因而乃祖母便先愛如珍寶。那年周歲時,政老爹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政老爹便大怒了,說:“‘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悅……”
文言文不好理解,我在這里解釋一下。
賈寶玉家那可是富豪中的戰斗機,奇珍異寶,應有盡有。所以在寶玉“抓周兒”的時候,賈政同志肯定擺了不少好東西,由于數量過于繁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寶玉是男孩子,賈政肯定是喜歡讓他當官,所以正前方應該是黃金印章;之后便是精裝限量版四書五經,賈政喜歡寶玉讀書考取功名;再往后就是“湖筆、徽墨、宣紙、端硯”文房四寶,讀書人肯定要用到這些;再再往后是算盤、錢幣、賬冊之類的東西,那時候讀書人大多清高孤傲,見不得銅臭之物,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寶玉家里不缺錢;最后肯定是吃食、玩具、首飾、花朵和胭脂,賈政把這些擺得很靠后,在他眼里這些都是不成器的東西,男人迷上這些,就會墮落,就會腐爛,就會身敗名裂……
寶玉何許人也,天生就喜歡女人的主兒,直奔胭脂水粉而去,所以賈政很是失望,當時就拂袖而去,并罵他“什么玩意兒,將來肯定是酒囊飯袋外加好色之徒?!?/p>
這就是寶玉“抓周兒”,雖然迷信,但也道盡了他的一生。這些都是曹老爺子寫的,我們無法深究,老爺子已經入土很久了,咱們就不再騷擾人家,且讓他好好安息。
2
普通人家的“抓周兒”就沒那么氣派了。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跟寶玉沒法比。可是我爹我娘依舊疼我,周歲的時候,他們也在床上擺了亂七八糟的一堆東西,估計有糖果、窩頭、算盤、還有本不知名的破雜志。我也爭氣,繞過糖果、推開窩頭,壓根就沒理會算盤,美滋滋地抱起了那本破雜志。
這個舉動把我爹娘高興地不得了,嗓門立刻提高了八度,“咱家這是要出秀才啊”!
我當時也就剛會爬,根本不會表達自己,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告訴爹娘,我選那本雜志是因為封面上有個性感豐滿的絕色女子,所以我爹老說我是“媳婦兒迷”是非常有道理的。
后來,外甥和外甥閨女“抓周兒”的時候,都抓了糖塊和窩頭,不對,這時候生活條件好了,窩頭改面包了。反正他們兩個抓的,都是吃的。當爹娘的沒說什么,但肯定有些小失落,一個勁兒在尋思“這些孩子們長大了難不成都是吃貨?”
事實證明,父母們的判斷是極為正確的。
他們還很小的時候,我帶著他們去逛超市,每次都弄來一大堆好吃的,我們一起吃得油光滿面、歡樂無邊。他們現在基本上不跟我要東西了,倒不是胃口不好,而是物質生活太豐裕了,都不知道該吃什么了。外甥和外甥女才上四五年級,體重已經飆升到八十多斤,十足地營養過剩,這都是“抓周兒”時候抓到糖果和面包惹的禍。
再后來到了我兒子“抓周兒”,他和我小時候一樣,也抓了書,這讓我著實興奮了好長一陣子,可是又后悔了,這個時代讀書好像沒什么用,“造導彈的還不如賣茶葉蛋的”。
弟妹家孩子“抓周兒”的時候頗為好笑,那簡直就是集體作弊,一點都不嚴謹。記得那時候,也是擺了“老三樣”東西:算盤、書籍和糖果。起初這些物品是這樣放置的,基本就是繞著孩子轉一圈兒的走位,而且糖果放在了最前面,這直接導致那孩子伸手就要去抓糖果。
他娘一看不干了,立馬說道這樣子不行,得換一種方式。于是把物品擺放方式完全調換,直著放,最前面是書本,然后是算盤,最后是糖果??墒沁@孩子白白胖胖,跟小豬似的,探著身子就要往糖果那里去,哪知孩子他娘一把摁住,直接撲在了書本上。
于是乎,孩子他娘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嗨了整整一個上午。我倒覺得選擇糖果和面包沒有什么,“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雖然我更喜歡自家孩子選擇書本做秀才。
3
最讓我感動的“抓周兒”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遍地都是、無縫不鉆,幾乎糟踐了所有中國家長和孩子的一生。
那天朋友在群里分享了一位父親的生活點滴,其中就提到了“抓周兒”。事情大致是這樣子的,孩子一周歲的時候,這位父親把她把放在床上,周圍還是擺了類似糖果、書本、計算器、布娃娃之類的東西。
孩子驚恐地睜著大眼睛,不知道大人為什么要做這些傷腦筋、自己哄著自己玩的游戲。她看都沒看這些東西,奔著父親就來了。
大人們不過意,又把她放回原位。這個父親跟我弟妹一樣,也認為是擺放東西的位置不對,于是乎趕緊把東西由包圍圈變成了一字長蛇陣,而且把書本放在了最前面。一家人指著床上的東西,不住地言傳身教,示意孩子用手去拿。
孩子看了看大家,眼睛里滿是疑惑,顫悠悠地連爬帶走地向父親奔了過來,依舊沒有碰這些東西。
大人們覺得這樣子是不行的,總得讓孩子做出選擇吧,就又把她放回原地。同時變換了下陣型,一字長蛇陣又變成了包圍圈,這樣子孩子拿起東西來更方便。大人們直勾勾地看著孩子,眼神里滿是祈求,“孩子,行行好,好歹選一個吧,總不能兩手空空啊,你要做人生的贏家??!”
孩子樂呵呵地看著大人們,眼神里滿是歡喜,那笑容純凈極了,就像掉落人間的天使。她晃晃悠悠地站了起來,還是沒有理那些東西,在快到父親身邊的時候,張開了雙臂,一下就撲了過來。
那是父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女兒面前熱淚盈眶。他終于感悟到:“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簡單,其實自己也是孩子的一種選擇。很顯然,這個選擇比那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要寶貴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