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做什么,難道自己不知道嗎?你可能會這樣問。
這里的喜歡,指的是那些真正能激發你熱情的,你心甘情愿付出時間,甚至一生愿意持續去做的事。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真的喜歡;看到小狗直呼可愛,養了卻無法負責到底,不是真的喜歡;附庸風雅不是真的喜歡;需要極大毅力去“堅持”的事,也不是真的喜歡。
如果喜歡是這樣的標準,你是否覺得,找到喜歡的事并不那么容易呢?
不少人的少年時代,因為課業繁重或其它原因,興趣被壓抑或被迫放棄,以至于成年后再也無法想起。
在職業道路的選擇上,也有不少人因為高考時的盲目選擇,導致后來走了很多彎路。很多人基于學校名氣、錄取的可能性和是否賺錢去填報志愿,而不是基于發自內心的熱愛。
我也是這樣的例子之一。
因為學業壓力大,不想再經歷一次高考,我只想快快擺脫“煉獄”。上大學后更是體會到解放的感覺,卻不會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后來,我聽聞同專業的一位學妹吵著要退學,因為這個專業是父母安排的,她不喜歡。學妹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鬧出了很大的動靜。
那時我并不很理解她的感受。因為習慣了被安排,從沒想過可以自己做主。
后來年紀漸長,對現狀的不滿才讓我意識到,我需要獨立思考,重新修正過去的人生方向,然后做出自己的選擇。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呢?
方法之一,是追溯童年的記憶。
為什么呢?
因為童年的興趣是最自動自發的,那時我們喜歡做的事,在極大程度上遵從自己的內心,并不懂得社會評價是什么。這種喜歡,可以算得上真正的喜歡。
如果仔細回憶一下,我們還會發現,小時候我們喜歡的事,多半也是我們擅長的事。在做這些事時,我們更容易獲得成功。而成功帶來的成就感,會激發我們更大的成就動機。
例如,有的人小時候熱衷于拆卸各種東西,對機械感興趣,有的人特別擅長給娃娃設計衣服,有的人癡迷于漫畫,并能隨手畫上幾幅。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一不小心,就讓孩子錯過了自己的天賦。
不過,好在人是有自主性的。
在我們聽到的許多人生故事里,不少人成年后突然轉換方向,開始找到自己真正要去做的事。
比如,國外有一位設計師辭職去學了獸醫,過上了每天和動物在一起的生活,而她小時候就特別喜歡動物。
發自內心的動力帶來的篤定,讓人的行為更容易持續,也更有力量去克服困難。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經典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如果有人問我關于就業的問題,我都會問他們小時候的夢想,以及那時最感興趣的事情。”
阿德勒認為,童年記憶是非常值得參考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理想和人生的目標。
所以,如果你為現在的生活感到迷茫,不妨坐下來好好想一想,在你遙遠的童年記憶里,最喜歡的是什么?
我也經常想象,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忠于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最有熱情去做的事,那么,這個世界又會是什么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