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摘錄總結《別做正常的傻瓜》、《怪誕行為學》這兩本書的精華,不講原理只講有用的結論!
人們通常會對自己過于自信、對事情過分樂觀,但其實我們有非常多不理性的部分:比如我們會低估我們的拖延,會把計劃安排得太滿。比如我們會因為對具有代表性/可獲得性強的事物比較有印象而錯誤估計整體,此時具體突出需要幫助群體中的某個人會比描述整個群體更能激起人們的同情。認識到這種非理性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就具體從三個方面來看看。
對待金錢和價值:
正常人通常有不同的心理賬戶,會區別對待贏來的錢和辛苦賺來的錢、花在娛樂的錢和吃飯的錢等等,并且還有把贏來的或者小筆的收入消費掉,而把賺來的或者大筆的收入存起來的傾向。人們很難消除心理賬戶,但應該讓錢在各個賬戶中流通起來,對所有錢一視同仁。比如在你思考要怎么花費意外收入的時候,可以想一想如果這是你辛苦賺來的你會怎么花?
另一方面,如果提錢,就是在市場規則里行事,而有些事情所給的報酬遠遠不足彌補付出的勞動,此時應該干脆不提錢,讓社會規則來引導人們做出自我犧牲與奉獻。
通常,人們(特別是廣大女性同胞)對“降價”、 “便宜”都沒什么抵抗力。但其實我們是否要花一定價錢購買某件商品,應該考慮該商品的實際效用和現在的價格,不應該受到無關參考價值的影響(降價了多少)。在考慮是否為了節省一定的金錢成本而花費其他成本時也應該考慮優惠的絕對值而不是比例(“595,才便宜5塊錢,懶得去那家超市了”VS“10塊錢,比那家貴5塊呢,我還是去那邊超市買吧”)。
對于自己花費時間精力完成的作品,通常人們會高估其價值,并且即使是僅僅擁有某種東西,人們也會因為那東西被賦予自己而高估其價值。要做到客觀看待價值還真是困難啊。
人們對待各種事物都有適應性,因此為了讓自己或他人的喜悅持續比較久,應該分開滿足自己或他人的需求。對一般人來說,新買的電視很快就覺得沒有什么特別的,而看過的演唱還時不時還會被你提起,可見人們對物質性東西的適應性比精神性的東西要強烈,也建議多花錢在和精神相關的東西上(不要再嫌棄視頻網站的會員要收費了)。
對待風險和損失:
正常人在獲得時規避風險,想要改變現狀其實就是要放棄眼前所擁有的東西,這時人們通常會規避風險。在做出改變時,如果能意識到自己這種傾向,說服自己“任何事情都有得有失,損失是難免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勵我們做出改變。
而在面臨損失時人們喜好風險,如果讓你做一件事可能避免某種損失,一般人都會冒險。人們厭惡損失,所以強調不做事的成本和損失比強調好處更能激勵別人。“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聰明的你就可以利用這點通過不同方式的描述使人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了。但是人們對一般意義的損失比較在意,但對未得利益(機會成本)不夠敏感,這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但,有一種損失是可以不用考慮的。通常,人們會因為已經花錢去買了電影票,就不管刮風下雨都想去看,不然就覺得浪費了那個錢。但在考慮是否做出某決定時,應該僅僅考慮當前該決定的成本和收益,而不需要也不應該考慮已經付出的成本,就是說不應該再去想買票的錢了,而應該看看這天氣是呆在家里更讓你高興還是出去看電影更讓你高興。再比如,在考慮是否賣掉手頭的股票時,應該把股票買進的錢當作沉沒成本,以你對該股票此時此刻的走勢、你對風險的承受度、其他投資備選方案以及其他投資備選方案來決策。也可以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可以想一想如果現在你手頭持有當前那些股票價值的資金,你會用來買進嗎(不考慮交易成本)?
對待比較和仿效:
有些判斷是單獨做出的,此時可能被容易評價但不是特別重要的特征所影響。但一旦旁邊有其他物品,人們就會進行對比選擇。比如一個有裂紋的杯子,雖然不影響喝水,而且價格也相當劃算,可能人們也不會想買。此時在旁邊放一個沒有裂紋但價格貴了一倍的杯子,可能買那個有裂紋的杯子的人就多了。不僅商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利用這點來幫助自己:在敵弱我強,敵弱我弱,敵淺我深(“敵”的特質顯而易見,而“我”的特質更需要比較才能看出來),可以通過增加對比選項突出自己。
商家可以利用的還包括設置展示和選項來來影響消費者。前者是因為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看到別人有,原來我也想要那樣的)。后者比如商家可以給出三個選項:A(帶杯蓋的1型杯)、比A稍差的A-(不帶杯蓋的1型杯)、B(帶杯蓋的2型杯),如果1型和2型相差不大,那么通常選A的人比較多。再比如理發有90、60、30元三個檔位,通常人們會選擇60元那個,通常餐廳里最貴的菜不多人點,但次貴就較多人點了。
人們會基于其他人的行為來推斷某事物的好壞,以決定是否仿效,這是“羊群效應”。人們也會根據自己從前的行為來決定之后是否繼續,這叫做“自我羊群效應”。比如初次購買的價格或印象會形成一個“錨”,影響之后的選擇。你的情緒、你的預期,也同樣會影響你對一件事情的判斷。所以商品進行品牌建設和推廣是很有效果的,而你在情緒激動時盡量要避免做出決策,特別是重大決策。
人們在做某件事情前被提供的信息也會影響后面的選擇,比如先問你電話號碼后三位是什么,再讓你猜天上現在有多少顆衛星,你很可能會根據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來進行調整,最后確定第二個的答案,盡管它們其實沒有任何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