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竹葉瀟瀟水迢迢? NO.41?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日前,英國有一檔節(jié)目上演了真實版的《變形記》。
這個節(jié)目安排一家“窮人”與一家“富人”交換住房7天,讓雙方體驗對方生活。富人家庭一周生活費上千英鎊,是“窮人”家庭10倍多。體驗結(jié)束后,富人體味到艱難,“窮人”感到對方付出更多:“他是我的榜樣,他付出了很多才得到這些。”
節(jié)目一經(jīng)播出,就引發(fā)了網(wǎng)友熱烈的討論,而我對評論區(qū)的這些言論絲毫不覺得意外。
簡而言之就是:窮人家的孩子很受傷,還是一直做窮人比較好。
這讓我想起了這段時間比較火的另一個事件:某干洗店員工在為客人清洗香奈兒大衣的時候發(fā)現(xiàn)褪色,就給香奈兒售后中心打了咨詢電話,結(jié)果被意外告知:我們這產(chǎn)品設計根本就沒考慮到洗滌的情況。
此事件一出,網(wǎng)上頓時一片哀鴻遍野: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是的,有錢人的世界普通人根本想象不到是什么樣子,更不用說窮人了。
但是,如果有一個機會提供給說“做窮人比較好”的人,讓他們?nèi)ンw驗一把富人的生活,他們絕不會拒絕,并且會非常舒服地享受那種從天而降的幸運。
而一旦體驗完畢,絕大多數(shù)人又會持有這樣的論調(diào)“讓我體驗完富人生活再回歸到窮人世界好殘忍,真希望我沒有去體驗。”
人性就是這樣子,沒有得到的時候天天幻想著得到,而得到又失去的話卻會讓人心生悔意,寧愿從未得到過。
究其根源,就是這些人沒有也不相信自己有永遠得到的能力。
所以在回歸到自己原來的生活時會說出“寧愿……”的話。
真的是貧窮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嗎?
不,限制想象力的人是他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限制自己的想象力。
看了霧滿攔江寫的一個窮孩子的故事,這個孩子家里不僅窮,還沒見識,更不懂教育。
所以,當他告訴自己的父親想當作家時,只得到了一記響亮的耳光和“不許癡人說夢”的告誡。
要知道,作為農(nóng)民的父親是根本沒有那個能力想象窮孩子所說“作家坐在家里寫字,別人就把錢給你寄來”的生活。
當然,年少的窮孩子其實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樣的一種生活,他只是在直觀的認知和理解下,得到了這樣的想象。
但是,遭到父親無情取笑和羞辱的他,卻沒有老老實實地聽從父親的訓斥,而是繼續(xù)白日做夢,最終成為臺灣斐聲文壇的一名作家。
他,就是林清玄。
最近在讀一本暢銷了幾十年的書籍《富爸爸窮爸爸》,作者在開篇就講了對他影響深遠的兩個爸爸最大的不同。
窮爸爸總是說:“我們負擔不起”,而富爸爸總是說:“我們怎么才能負擔得起?”
正是因為這兩種思維認知上的差異,導致了這兩位爸爸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進而收獲了不同人生。
窮爸爸一生都活在各種賬單的困擾下,臨死前還留下了一堆未付完的信用卡賬單。
而在開始時也很窮的富爸爸,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跳出了“老鼠賽跑”的怪圈,早早地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死后為家人和各類社會機構留下了成千上萬的財富。
所以說,根本就不是貧窮限制了一個人的想象力,而是不想變得更好、不愿為此努力的那個人本身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發(fā)展的潛力。
你以為他們因為想象力被限損失了100萬嗎?
根本沒有。
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如此發(fā)達,那些想不到、不敢想象的東西分分鐘會以各種方式出現(xiàn)在眼前。
那些在看到了別人的成功,看到他人過上自己夢想中的生活,卻只會讓貧窮背鍋的那類人,一樣還是一笑了之。
他們只會像書中的窮爸爸一樣說,這對我來說不可能,而不會像富爸爸一樣去想著怎樣才能把這些變成可能。
霧滿攔江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你生命中記憶最深刻、初看起來斷無可能、但你最終做成的第一件事。
它可能是你第一次出版一本書、第一次登上頒獎舞臺、第一次買香奈兒的包包、第一次買一套房子……
不管是什么,真的都跟你是否貧窮沒有關系,只跟你敢不敢去行動、去堅持并最終等待花開的整個歷程息息相關。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擺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道難題都是為了成就“你之所以為你”。
當你不再拿貧窮當做借口,當做逃避現(xiàn)實、心安理得享受所謂的貧窮時,你的人生就剛剛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