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工作很努力,熬夜加班,卻被周圍人認為:交出這種程度的成果,應該用正常的上班時間就夠了吧?
上級拋給你一個問題讓你去解決,你想都沒想就開干,最后完成卻不是上級想要的,然后返工重做?
痛不痛苦?悲不悲慘?
要處理好問題,那么提升生產力是關鍵,同樣8個小時的工作,你能輸出更多的成果,那么你的價值就會更高!
要提升生產力,需要先了解生產力公式。
這個“生產力”的定義很簡單,就是以多少的輸入,產生多少的輸出。
若想提升生產力,就必須事半功倍—刪減勞動力和時間但交出相同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勞力和時間產出更多的成果。
就我的認知,解決問題主要從兩個維度去分析:一個是“議題度”,一個是“解答質”,并為此建立一個價值矩陣。
議題度:指目前的情況下,找出該問題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
解答質:指在對于該議題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確答案的程度。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有價值的工作”,產出高效的成果,也就是價值矩陣右上方區域的工作呢?
無論是誰,都是從左下方區域開始的。
這條沿著左邊走以達到右上方的路,稱之為“敗者之路”。
因為在矩陣中,橫軸“議題度”低的時候,無論多么努力拼命地擠出答案,終究也是不能提高其價值的,因為“議題度”低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解答質”。
因此,不經思考就悶頭工作時,大部分工作都以低質量的輸出帶過,工作會很粗糙,很可能變得無法產生高質量的工作。
如果要接近右上方區域,應該采取的解決方法是:先提升橫軸的“議題度,再提升縱軸的”解答質“。
到了這里,應該知道為了實現解決方式,一開始的步驟,應該將范圍縮小至“議題度”高的問題,就算要多花費時間也勢在必行,因為集中處理“正確的問題”的這種“正確的訓練”,才是邁向成功的關鍵。
一般人看到問題,很容易就想“趕快找到答案”,但是,真正首先應該做的是判斷該解答問題的本身,也就是“查明議題”,然而這可能是違反人類本能的問題解決法,抱著“船到橋頭自然直,反正實際動手后就會知道該怎么做”的想法,最終與自己的目標相背離。
很多時候,上級或領導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并沒有特別明確,或者想的與表達的有所偏差,表達的與我們理解的又有所偏差,所以需要我們繼續深入去挖掘。
什么是好的議題?
1.一個好的議題,必須是一旦找到答案,就會對之后的討論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2.含有深入的假說。
3.可以找到答案的。
在了解了“什么是好議題”之后,那么我們接下來,該思考如何去發掘用于解決問題的資料了。
所謂一手信息,就是沒有經過任何人過濾的數據,聽起來很基本,但是卻很少有人對這些事情可以做到如同呼吸一般理所當然。
例如:iPhone8發售的時候,許多媒體都唱衰蘋果,說專賣店人很少,積貨很多,然而實際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到一線去看看結果會如何?會不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很多時候,需要親身去感受,才能理解一線發生的事情,而且有時候咋看一下毫不相關的事物,一到現場卻是緊密的聯動,或者以為是聯動的實際上卻是分離的,許多問題的死角,在二手信息中是體現不了的。
掌握基本信息,這里需要遵循一個原則:MECE原則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簡稱MECE,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例如分析“雞蛋中的成分對健康的影響”時,那么就需要將雞蛋分分解成蛋白跟蛋黃兩個部分,而蛋黃跟蛋白是彼此獨立的,且也沒有遺漏。
數字:如市場規模、市場占有率、營業利潤率、等等之類的數字,根據所要解決問題所處的環境進行針對性的分析。
根據過去的脈絡,找出問題所處領域、業界、企業等的常識及一般共識,涵蓋基本的內容。
通過掌握整體架構,對既有問題在該架構中的定位、解釋等進行分析。
根據上面所講的,要想提高生產力,在查明了議題后,必須充分提高“解答質”才行。
為了更好的分解議題,我們可以使用基本的“where、what、how”模版。
where:該鎖定什么領域?
what:該建構什么樣的策略?
how:該如何具體實現?
分解完議題后,單獨被分解后的子議題進行單獨整和。
針對最終想傳達的信息,將理由或具體的實施方法以“并列”的形式列出,以支持該信息。
在基礎工作做好后,接下來就是正確地分析。
那么我們一直在說的分析,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來,分析就是比較,公平公正地相互比較,找出其中的差異。
定性的分析,主要就是將信息進行歸類、整理。但是分析方法的使用中,有超過一半是使用定量分析。
那么分析思維的地處邏輯只有三種
確定相同變量,比較不同的變量,就是一般的比較方法
構成就是將整體與部分做比較。通過對部分與整體進行比較,確定部分在整體中的意義等。
變化,對應的大部分是以時間軸為基礎的比較相同的事物,比如昨天和今天的商品價格波動等。
如果按該方法進行正確的討論后,解答應該已經提升到較高的質量了,并且根據我們的目標,輸出的應該是“議題度“高、”解答質“也高的輸出。
在輸出的形式上,比較好的是運用圖表的形式去表達,因為邏輯的結構和分析表達都可以體現出來。
同時在個人表達上進行預演及排練,對容易招來陷阱或誤會的表達上多加琢磨。
論據支持信息是很重要的確認事項。想要表達信息就要準備好適切的證據。
人從看見圖表到做出“理解了”的判斷的時間,大約15秒,大部分是10秒左右。
人們就是在這十幾秒的時間判斷“要不要閱讀這份資料”的,所以每一張圖表需要嚴格遵循一個表達信息的原則,突出重點,減少其他非重要的信息。
一路到這,信息思考的步驟也介紹完了,從下一次工作開始嘗試構建自己的模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