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跟一位媽媽面談,帶給我了一些觸動,在此做一個整理和分享。
第一,我們為孩子做的,是孩子真的需要我們做,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在小孩而做的。
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為孩子做很多事情,如:準備豐富可口,營養均衡的食物,采購各種昂貴或新奇或有教育意義的玩具。甚至,連寫作業也會幫助孩子擦掉寫錯的字。媽媽會有一種感覺:如果不提前給你準備好,如果不能給你提供盡可能豐富、完美的資源。我會覺得,作為媽媽我不夠稱職。
對此,我只能說,媽媽代辦的太多了。這可能有兩個原因:1,界限的不清晰,那些事情是孩子分內的事,那些事情是媽媽需要幫助的。分清楚界限,如果沒有意外,每個人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就OK了(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固守界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偶然的退行性變化,如偶爾的撒嬌,耍賴還是可以適當滿足一下滴?。?,提供的資源太多,太豐富,甚至是孩子還沒有想到,我就先要給到,慢慢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需求,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反正,我不需要想,媽媽總是會為我準備的好好的。表面上是因為“媽媽愛孩子”,如果愿意深入的問問自己的內心,媽媽可能會發現,這是在滿足自己小時候內在的匱乏感,媽媽小的時候沒有被滿足,如今,媽媽有條件了,要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各種“媽媽認為的需求”。
PS:請停止過多的代辦,把孩子的權力交他自己,相信他能照顧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我們只是適當的給予輔助和支持!
再PS:每次在為孩子做之前,記得問問自己這是自己內心的需求,還是孩子的真實需求。
第二、請不要用你(媽媽)狹窄的、固守的觀念去扼殺孩子的無限可能。
媽媽舉例子:在我的觀念里做菜用的紫甘藍,只能切成絲做,哪能剁得很碎很碎的炒??!像喂雞的一樣嘛!這哪里是做菜嘛?
是的,就像曾經有一篇文章說起,老人帶孩子的弊端就是——不太能接受違背自己生活經驗的事情發生,翻譯成口頭語就是:你見過誰家拿做飯用的鍋來玩呢?你見過誰加把被子扯到客廳來玩的?很多大人認為,菜鍋一定是用來炒菜的,不能用來玩水,被子一定只能放在床上,不能拖到客廳里去玩。紫甘藍只能切成絲,不能剁的很碎很碎。只因為大人從從到大就是被這樣被這樣灌輸的,只能這樣、、、不能那樣、、、等等。我們大人總是自以為是的把我們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殊不知,就是在這樣的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扼殺了孩子的無限可能。
當然,在這里有一提醒就是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遵循一條: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在這樣的前提下,請允許他的觀念、他的想法、他的做法跟我們不一樣!不要用我們的固守觀念去扼殺孩子的無限可能!
第三,孩子是一個鮮活的生命,請陪著孩子把他生命里的每一天過好!這就已然很了不起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各種不同的生命階段,不管是可氣又可笑的“惱人的兩歲”,還是歡樂的幼兒園時光,不管是“九歲危機”,還是青春期的叛逆,等等,任何一個生命階段,對于這個孩子來說,他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他每天都活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與真實的人和事發生著碰撞。所以,與其我們在擔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各種問題的到來,并費盡心思的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方法,反倒不如,我們從每一天、每一件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每一天的日子過好(早起、上學、與伙伴玩耍、放學寫作業,周末休息娛樂等等)。用心過好每一天,最終在生命的某個階段,你會看到質的變化。而不是盯著成長過程中的某一個節點。
所以適時的忘掉那些從書中看到的某個理論吧!用心的孩子過好某一天吧!
第四、聽的再多好建議,都不如選一兩個在你的生活中去用。
經常跟家長溝通,會收到這樣的反饋:每次跟您溝通,都會覺得很有收獲,覺得對自己和孩子又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想好了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有哪些方法可以去嘗試,但是,轉過頭,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總是會回到以往的生活怪圈。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因為這些都是別人給你的建議,聽上去都很美好,但是別人不可能幫你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真的要落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就是要靠自己的實踐。選擇一兩條,可操作性的建議,真正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做,也許會受到出人意料的結果也說不定哦!
愿我們每一個媽媽都走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