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同學推薦的書,以前并沒有看過。目前只看了第一章,先來記錄下看的想法,免得遺忘。而根據書中寫到,書面并非觀點的終點,而是觀點的起點,供別人批評。個人認為這句話有些缺陷,但可修正,如,書面是觀點的起點,這個起點既包括他人的審視與批評,也包括自己日后的審視與批評(避免遺忘的做法)。
書中開頭寫的有些偏激,但后面有些分析也著實值得一看。如,媒介的形式會影響思想的傳達,影響文化,這確實存在,且不可避免。如,書法,聲音,形象均可成為影響的因素。但即便在口頭相傳的表達時代,也會存在表達錯誤完成的誤解。這大概就是用具體代表抽象的不可避免的存在,所以有同學說不看電視因為受這本書影響,我有點不太理解。因為即便是書,也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喜歡小四優美細膩的文筆而喜歡他的小說,有人說他小說拜金,但我也不完全看故事啊。就像有人覺得別人寫的字好看而看其書畫,我單純因為他表達好而喜歡他,就像人們會喜歡李白的詩一樣。
說起表達好突然想到許嵩,又突然想到孫竹曾說歐美音樂注重節奏,中國音樂注重歌詞,這大概是文化不同,而不是媒介不同吧。但是書中并沒有思考這一方面。文化也可以影響媒介所能傳達的,被人們注意的部分。
關于鐘表和時間的分析我很喜歡,大概也因為文字比較美?我48星宿處女天秤座,美的交界,處處追求美,果真沒錯,或許我應該考慮轉行做個藝術家。時間是人類分離的產物,這個想法真的很厲害了,人類從遵守時間,節約時間,到拘役于時間。ddl是第一生產力,這不就是拘役的最好寫照嗎?哈哈。
深入了解文化就要了解人們對話的工具,我最近對于網上交流也很迷惑,他可以彌補某些現實交流的不足,也會更加迷戀網上交流。那么,現實交流一定比網上交流更好嗎?這個問題存疑。
書面文字創造的是過去,是批評的參考,這再一次印證要在批評中學習,而不是一味接受經典。我們需要的不是記記,而是真實的思考前人的思考過程,再寫出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樣看來,我們的大腦倒真像一個記錄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