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xùn)》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結(jié)合自己親身經(jīng)歷和畢生學(xué)養(yǎng),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xùn)。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華文化,通過“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章,論證“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愿皆成”之理。《了凡四訓(xùn)》本為訓(xùn)子書,但漸為勸世寶典。數(shù)百年歷久不衰,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知行合一:改過之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袁了凡一生行動的準(zhǔn)則。《了凡四訓(xùn)》,尤其是“改過之法”,集中體現(xiàn)著知與行的正向交互。
知過為先。“未論行善,先須改過。”“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覺。“心”為知之源,因而,“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
改過先改心。“過由心造,亦由心改。”了凡為此開出處方:“第一要發(fā)恥心”“第二要發(fā)畏心”“第三須發(fā)勇心”。這貼“三心”藥,與孔子的“知恥近乎勇”,與孟子的“四端”說,一脈相承,特別發(fā)人深省。
改過須明理。何以為“過”?了凡聲明:“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有心有行,改過不難。了凡作如下推導(dǎo):“具是三心(恥心、畏心、勇心),則有過斯改,如春水遇日,何患不消乎?”“但當(dāng)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dāng)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zhèn)饕病!?/p>
對改過方法則作如下指導(dǎo):“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大抵最上治心,當(dāng)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茍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
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循序漸進,或多管齊下,都不失為改過策略,可行并力行,奏效。
為善與善為:積善之方
積善,可謂了凡修身功課,也是其濟世、勸世良方。“積善之方”通過正反事例列舉,告誡世人“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同時進一步剖析“為善當(dāng)善為”。
了凡的學(xué)說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勸”(倡導(dǎo))與“說”(析理)辯證結(jié)合。好心不做好事,結(jié)果適得其反,問題就出在稀里糊涂,不辨“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由此,了凡強調(diào):“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這樣的清醒,難能可貴。現(xiàn)選摘數(shù)條佐證:
關(guān)于真假。“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為善不可“偽”啊。
關(guān)于是非。“人之為善,不論現(xiàn)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yuǎn),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xiàn)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xiàn)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為善不在形式而在“實質(zhì)正義”。
關(guān)于半滿。“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故“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惠不在大,要義在“舍”,“內(nèi)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于此,了凡苦口婆心,再次為“積善之方”開示良方:“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dá)者內(nèi)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何謂舍得?舍而有得(德)也。
了凡一生,善事不計其數(shù)。為寶坻全縣百姓請命減賦一事,便功德無量,“善心真切,一行可當(dāng)萬善”。他所設(shè)計的“功過格”,簡便易行,為純化社會風(fēng)氣起到了莫大的“教具”功用,深受推崇。《袁了凡傳》云:“了凡既歿百有余年,而功過格盛傳于世。世之欲善者,慮無不知效法了凡。”當(dāng)然,那僅是學(xué)點皮毛,為善根本還得從心做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不凡。不凡在其守凡不妄為,又超凡脫俗大有作為。
37歲遇云谷禪師前,袁了凡完全被鎖定在家鄉(xiāng)老先生算定的“命數(shù)”中。迷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因而,“澹然無求”,“原來只是凡夫”。
醍醐灌頂,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讓袁了凡人生積極反轉(zhuǎn)。“立命之學(xué)”一章,作者大量引述云谷禪師當(dāng)年教誨,借禪師之口指點人生,傳授真諦。
“務(wù)要積德,務(wù)要包荒(包容),務(wù)要和愛,務(wù)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作者由是“知非”,人生從此“痛刷”一新。這段經(jīng)歷,對作者是一次涅槃,對讀者是思想洗禮。晚清曾國藩受此影響而更名號為“滌生”。
銘心感悟,記錄于茲:“余初號學(xué)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后,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zhàn)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簡直脫胎換骨,無疑開創(chuàng)新天地。于是,自勉自律,善行三千,又三千,又“一萬”(心愿修得“合縣減糧,萬民受福”)。求福為己,行善利人,何樂而不為?
“遠(yuǎn)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nèi)思閑(防御)己之邪。”“務(wù)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最后,了凡以切身體驗告誡世人:“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yè)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立命之學(xué),泣血相告。
“滿招損,謙受益。”“謙德之效”一章,多引述前賢教導(dǎo),同時也從親聞親見親歷中提煉出親身感受:“每見寒士將達(dá),必有一段謙光可掬。”謙為美德,因而必須懂得敬畏:“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由我。”謙亦為善行,因而需要砥節(jié)礪行:“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佛教語,意為給人無微不至的幫助),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國學(xué)是民族精神寶庫,珍視寶庫,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凡四訓(xùn)》中的“善論”,促人警醒,催人奮進,但其不免牽強的命運說與唯心的善惡因果論,則需甄別批判。辯證“舍得”,智慧“揚棄”,何嘗不是讀國學(xué)經(jīng)典的“為善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