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新聞:[7旬母親想看柳江峨眉山,兒子租直升機帶她圓夢] ,此孝心之旅成了熱聞。雖不是感天動地,但真真的暖了心。當然也有許多網友質疑朱建軍是在炒作,我卻覺得炒作也好,不炒作也罷,重要的是他的確讓老母親開心了。
我在心底里為母親的兒子朱建軍豎起大拇指的同時,也蹦出了很多問號
我媽想看哪?如果我媽想看峨眉山,我什么反應?怎樣回應?我肯定心里泛起漣漪,然后聽聽就過了。因為就算我媽還未老,有精力看,有力氣爬山,我也沒錢沒時間帶她去,更別說租個飛機了。
很現實又很打臉的問題:好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孝順父母和愛我們的親人,而是沒那么大能力。
就好比我爺愛看書,文學經典還是天文地理,散文雜談還是軍事紀實,他都愛看也看的懂。好不夸張的講,他老人家到了出口成章的地步。如今年過七旬老花眼,沒辦法呀,看會兒再歇會兒,歇完還看不清,爺就開始嘟囔:要是年輕些就好了,要是有錢買更多的書就好了。
他老人家是一農村老頭,可心思完全不只在種地收糧,他更愛關心國家大事,讀書寫字。
縣里就一家新華書店,常年不打折,我爺去看完舍不得買或者就買一本。他暈車厲害,就蹬兩個半小時的自行車去縣里,累的滿頭大汗,還說沒關系當鍛煉身體了。
對我爺,真心是愛的深,愧的也深。
我因為上學和工作,常年不在家,爺爺喜歡書我就從網上買寄給他,一次六七本,可就算知道他喜歡什么類型的書,終究是不是他自己挑,常常買不好。
書到一周后,給爺打電話,爺說:“這書太好看了,還有兩本我就看完了。”你可能有點驚奇看的好快,但我一點也不,因為一本書他一兩天就啃完,除了吃飯睡覺都在看。再一周再打電話,問我爺在干嘛,我奶接的:“你爺不在家,估計是書看完又坐不住了。嫌新華書店不夠大,非得找找看有沒有圖書館”
不用問,我爺又蹬自行車去縣里了。不過縣里真沒有圖書館,就算有也小的可憐。
而我所在的這個一線大都市,圖書館藏書無數,很大很氣派。
如果爺在這里,肯定天天去去圖書館。書天天看看不完,他會特別開心。只是我沒能力把我爺接過來住,亦沒能力在老家給他開個書店……
爺常說:有這份孝心我就心滿意足了,不用老給我買書了,你那點工資自己留著花。
常言道:父母在,不遠行。我們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離開家,離開爸爸媽媽和別的親人。
種種心酸與無奈。我們不是不知道他們的小心愿,亦不是不想完成他們的小心愿。不是不想家,而是不能常回家。
因為:路太遠,錢不多。
爸媽愛你付出一生,送你遠行,助你追夢。就算想看處風景也只是自己嘟囔隨口一說。不會特意說:“兒子/女兒,帶媽看看吧。”
若能懂得你媽的心意,又能帶她實現,那再好不過,若能懂得你媽的心意,卻沒能力帶她實現,也不要難過。
我們沒有朱建軍包飛機的能力,卻可在生活的點滴成為你媽最貼心的子女。
有時孝順這件事,有時也無關乎能力,沒能力也行。
漢文帝親嘗湯藥是《二十四孝》里的一個故事。劉恒的母親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他親自為母親熬藥,日夜守護在母親窗前,每次看母親睡了才趴在床邊睡一會兒,天天熬藥還不算,每次熬完都先嘗一嘗,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當然也可能漢文帝擔心不親自熬藥嘗藥,藥會被后宮心機女投毒。哈哈,允許我開個玩笑)
我們總覺得自己學習忙、工作忙、生意忙、事情多。但是你再忙總忙不過漢文帝吧?一國帝王,日理萬機,奏章千百萬,就這樣還親自照顧母親。所以沒時間,有時候是種借口,不關乎你有沒能力。回頭想想,沒能常伴父母左右又沒能在他們需要的時候在身邊侍奉,是不是愧疚不已?但趁父母健在,好好愛他們,以免之后追悔莫及。
愿我們,都能在爸媽的有生之年,完成他們的小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