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周計劃要寫一篇關于《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的感想和總結的,但在整理知識點的過程中遇到一點問題,因此,這本書的整理文章要推遲一下。那按之前的規定,每周都要寫篇文章的,今天臨時決定寫寫最近思考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題游離不定,并且沒有給出我明確的答案,只有一些胡亂的猜想。在這里寫下來,我想對于我進一步思考還是會有幫助的。
1.現在機器可以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那被機器取代后的這群人,工作還有什么意義?隨著科技的發展, 機器完全取代人之后,人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
之所以想到這個問題,應該和最近獲得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的《北京折疊》那本書相關。說實話,我沒拜讀過那本小說,但還是去查了那本書的大意。作者提出了未來的一種可能性,面對著自動化、技術進步、失業、經濟停滯等各方面的問題,人類如何生存?同時,她也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根據生存時間進行規劃和分配的多層空間,不同空間的人們在非本空間生存時間的時間段處于休眠狀態。
對于我提到的這個問題,這本書里沒有給出解釋,只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那么我想的是,其實這群人工作的意義不大,但為了安撫他們,不得不給他們一份工作,盡管那份工作完全可以被機器代替。再進一步講,當機器完全取代人之后,人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這將上升到哲學層面,那就是人活著的意義問題。當人類不需要工作,不需要創造價值了,那會處于一種什么狀態?
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就是當機器可以完全取代人之后,機器將進入原本穩固的生態體系之中,并且成為極其重要的一環,而人類將在這個體系中發揮其作用,但不再像現在一樣是主導作用,這個時候生態體系會進入一個新的平衡,人類總人口將減少到能維持這個平衡適當的數量上。那個時候人類依然會盡其職,只不過他的工作內容和生存價值將會完全改變。當然,當事情來臨之前,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2.如果人工智能的發展超過人類,成為比人類更高等的物種,人類如何活下來?
這個問題來源于我的一次做夢,那次我夢到我變成了一頭獅子(恩,我總是會做些極其奇怪的夢),生活在與一座城市毗鄰的山上,有次去追獵物,那頭獵物跑進了城市里,我本想繼續去追,我的同伴攔住了我,警示我說,如果我進入城市,會被人類當做威脅射殺掉的,我想了想有道理,就趕緊返回山中了。作為一頭獅子,我不得不警惕更高等的物種——人類,思考著如何與他們共存,如何在這個世界存活下來。畢竟這個世界是他們主宰的,他們能夠決定我的生死,甚至我這個物種的存續。
第二天醒來,發現虛驚一場,幸虧我還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等的物種,而不是一頭獅子。但我想到同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會一直是這個世界上的最高等物種嗎?會不會有更高等的外星物種侵略地球,奴役人類?會不會人工智能有朝一日超過人類,成為地球上的第一物種?那到那個時候,我們人類就像夢中的獅子一樣,不得不去思考,在這種環境下,如何活下來?
我的一個初步想法是這樣的,那就是順從他們甚至是被他們馴化。在《三體》中講到一種“黑暗森林法則”,就是在一個森林里的獵人,對于新發現的生命,唯一的選擇就是開槍射殺,因為你不確定對方是否對己有害,且不知對方的實力如何。每一個生命對于對己有害的事物,要么避開,要么消滅。對于一個超越人類的人工智能,他對人類會有一定了解,我們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對他們無害,才不至于其將我們一舉消滅,因此順從他們,能讓我們多活一會兒。
對于一個物種,活下來,才是物種延續的第一條件??v觀地球生命發展史,很多物種滅絕了,一部分是地球環境變化導致的滅絕,還有一種是人類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某些物種的滅絕。但是凡被馴化的物種都延續了下來,因為被馴化的物種,對人類有益,乃至有依賴性,人類會盡己所能延續這個物種的生命,甚至是擴大數量。同樣,被人工智能馴化的人類,也會成為人工智能不可缺少的物種,這樣隨著人類的發展,再謀求“造反”??吹竭@里,是不是想起《動物農莊》中眾多家畜寵物聚在一起謀求趕走農場主的場景?當然,成功很難,但還是要有策略。
3.知識型產品應該如何定價?
如果說以上兩個問題都是開腦洞的瞎想,那么這個問題就比較接地氣了。今年一大批付費知識產品出現,有「得到」、「分答」、「知乎Live」等很多產品,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產品改變了原有互聯網的免費模式,為培養人們為知識付費的習慣做出了貢獻。但這里會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知識型產品到底該如何定價?以上三款產品,我都有所體驗,有的感覺物超所值,有的則毫無價值。
我之前認為,對于大多數物品的定價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成本定價,這適合大多數制造業產品,根據制造產品所需要的成本,加上行業允許的利潤,就是定價;還有一種是供需定價(市場定價),物以稀為貴,買家多,價就高,比如火熱的房地產市場。但對于知識型產品,這兩種定價方式都不妥,一是知識型產品的成本很難估計,知識的服務,不能僅計算提供服務的那段時間,而還要計算儲備這些知識所需的時間等;二是很難根據供需定價,因為在互聯網世界,知識型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也就是為一個人提供還是為一萬個人提供,成本都是一樣的。
在知乎上,關于「知乎Live」的定價問題已經有了討論,有些主講者會在自己準備所需時間以及認真程度來分析,但是對于一個聽眾,我不關心你為此付出了什么,我只關心對我來說價值幾何,有的定價在39元,這相當于一本書的價格,你講一個多小時能提供一本書給我的價值嗎?那寫一本書要多長時間?
在我看來,同樣一份知識產品,對不同的人價值不一樣,在不同人心中,其價格也不一樣。因此,應根據受眾來定價。知識型產品的定價將很大程度取決于知識型產品的提供者的個人知名度及個人信譽度。在「知乎Live」上,大多數是該主講人在知乎上的粉絲為他們的Live買單,因為他們最清楚主講人所講內容的價值。那么,知識型產品應該仔細篩選其目標人群,根據目標人群接受這些信息的價值來定價,目標人群越精準,定價也會越合理。在這一點,很多知識型產品都會在產品介紹中,盡量準確地說明該產品的適宜人群。
對于知識型產品定價問題,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且適合的答案,我也不可能通過幾句話就能給出答案,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簡單思考。
總結
除了這幾個問題,每天還會想一些各種各樣的小問題,天馬行空。我一直覺得喜愛思考是一個人有好奇心的表現,而好奇心又是年輕的特征。哪怕有時想太多,會導致失眠,甚至做很多很疲勞的夢,但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起這些思考時,又是那么有趣,那么讓人滿足,那么以此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