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講記之二 (上)——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孔子年十七,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滅于宋。

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孔子世家》,孔子十七歲,這是魯昭公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35年,孟釐子是魯國三桓之一孟孫氏的家長。“病且死”這個“且”是將要的意思,也就是講生了重病,快要去世了。誡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滅于宋。誡就是告誡,嗣原意是接續、繼承,就是告誡他的繼承人孟懿子說孔丘是圣人的后代,這里的圣人是指正考父,下面會具體介紹。古人稱圣人并不是像我們現在孔子、老子、佛祖我們才稱為圣人,在那個時候只要才能德行出眾也就可稱成為圣人。“滅于宋”這個滅是指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為華督所殺,其子奔逃到了魯國這件事,即孔子他們家族的這一支在宋國沒有了。

下面就開始講孔子的祖先正考父的事跡。

“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

弗父何與厲公是兄弟關系,弗父何是正考父的曾祖父,弗父何本來是可以繼承宋國國君這個位置,但是讓給了他的兄弟厲公,正考父輔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也算是三朝元老了。“三命茲益恭”就是說,正考父在輔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的時候,先后三次被提拔,但每次提拔后表現出的是越來越謙恭。鼎銘是紀念正考父家廟中的銘文上寫的文字,寫的什么呢?“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亦莫敢余侮。”正考父一命為士,二命為大夫,三命為卿,第一次受命的時候是躬身彎腰,第二次受命時腰就彎的比第一次程度就更深了,第三次受命時候就俯下去了。“循墻而走”,就是不敢走路的中間,是指正考父的謹慎,盡管這樣也沒有人敢侮辱。鼎中的粥為饘粥,講正考父就用這個鼎煮些粥來糊口度日。“其功如是”,正考父的恭敬勤儉就是這樣的。這便是孟釐子給孟懿子具體說明孔丘為什么是圣人之后。

“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

“當世”指做國君,“沒”通“歿”是死亡之意,“若”是你。孟釐子繼續講,我聽說圣人的后代,雖然不做國君但是必有賢達者顯現,現在孔丘年少但好禮,他不就是賢達的人嗎?我死之后你必須拜他為師。

“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是歲,季武子卒,平子立。”

南宮敬叔是孟懿子的弟弟,孔子曾經帶南宮敬叔到周朝王城洛邑向老聃問禮,等到孟釐子死了,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宮敬叔就到孔子那里去學禮;就在那一年,季武子,也死了,季平子成了季氏的當家人。

剛才我把孟釐子對孟懿子所講的話以及他死后孟懿子到孔子那里學習這么一個事情給大家聊了一下。從這么一段,我覺得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東西,有這么幾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第一是正考父他做人的低調謙遜節儉這么一種處事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易經有六十四卦都有陰有陽,都是要相互轉化的,但只有一卦——謙卦,都是吉,沒有兇沒有悔也沒有吝。就我們生活中來講,我們也是喜歡與低調謙虛的人打交道,不喜歡與高傲自大自以為是的人打交道。有一次,我在馮老師家里,來了一個客人,好像當過哪個大公司的什么經理,還出過一些書什么的,因為他是來拜訪老師,到老師家里經引薦人介紹后,就聽他一直在講,也沒有向老師請教什么問題,可能有一兩個小時,我其實也感覺老師也有點不舒服,但我修養不好,老師還在聽,我就給老師打了報告,說我有其它事先走了。像這種人,可能也有一些才能,但太不謙虛,既然你是到老師這里來請教的,那你應該多聽老師說話,最好互相有應,而不是把自己的東西全部表達出來,一直講自己的成就、認識、理解之類的,若這樣,那你還請教什么呢?不該直接搞演講算了。所以一個是不謙虛,二個是不明理,這是我們需要注意和警戒的。

第二點體會就是我們留什么給子孫的問題,其實我們的老祖先早就說過,“留書給子孫未必能讀,留財給子孫未必能守,積陰德于冥冥之中才是子孫安居樂業之計。”這里順便談一下積德的方法問題,積德做好事,最好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叫積陰德。最好是“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行之事”,達到樣的狀態就非常了得。我們做了好事總想被人知道,其實這個就稱為陽德,我們要積的是陰德,陰德就不必人知嘛。上午我們阿敏兄才講了這個,福慧雙修,修福就得積陰德,包括《了凡四訓》所講的便是陰德,但不管怎樣,我們學雷鋒做好事還是要倡導的。

第三個體會是我們要學習孟釐子的遠見。孟釐子看到孔子年少好禮,又看到了孔子的祖先是圣人,積了很大的陰德,便說在其子孫之中,必有達者出現,而且明確判斷孔子將成為賢者,讓他的兩個兒子跟著孔子學習。孟釐子這種能力就是分析判斷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確實會有非常大的受用,我們作為領導,選拔下屬,有了這種能力,那么就能選對人,我們對未來的經濟進行判斷預測就能判斷的準,我們在投資上研判一個企業的未來,也能夠研判的準;西方有一句諺語,一滴水也能夠折射出太陽的萬丈光芒,最高的中醫是什么?就是一眼就能看出病來,不需要把脈。在我們中國,其實有一個學者,他提出了一個理論,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他取了個名字,就叫全息理論,其主要核心觀點是“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部分是整體的縮影規律,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相互對應的部位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另外,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17歲的孔子在知禮明事上的能力,在當時的魯國應該已經有所顯現,不然作為三桓之一的孟釐子怎么會知道呢?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貧是指家中很窮,賤是指地位低下,史就是倉庫管理員,料量平就是出入公平,倉庫管理員嘛,你出賬和入賬肯定要相等,就像我們財務賬的一樣,差一分錢那都要查出來對清楚。這一句是交代孔子17歲之后家里沒有錢,很窮,地位又低,所以曾經就在季氏家里當過這個倉庫管理員,而且在這個崗位上做的很好,做到了帳物相符。

“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司職吏即牛羊等牲畜管理員,“蕃”是盛,“息”是生、養。這里講孔子還曾當了牛羊管理員,當的效果是什么呢?牛羊繁殖生長很好,很多,茁壯成長。由于孔子做倉庫管理員搞得比較好,當牛羊管理員也比較好,所以后來又當了主管建設的司空。這個司空是管理魯國的建設,還是管理季氏家里邊兒的建設,這里沒有說,我也沒有查到,我判斷應該是季氏的司空,司空是主管建設的官員。

這里我們看孔子打工也是非常認真和敬業的,圣人也不是一天煉成的。有句話叫“眼高手低”現在我們都理解為貶義詞了,其實就當這樣,不管我們有多么遠大的理想,還是得從當下做起,《中庸》上講,“行遠必至邇,登高必自卑”即如此。現在有的年輕人,一個工作干不了兩年就換一個工作,經常跳槽,一個人如果不能把小事做好,我相信其大事也一定作不好,一個人做好事的必備條件,我個人認為至少要有靜氣、定心和耐心,這三個東西要想獲得一是學習,二就必須通過做事而且是做自己曾經感到有點煩的事,這樣煉過來的人,其心靜、心定也才能耐住煩心,那未來一定能有所成就。

“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

“己而”即過不多久,“斥”即排斥,“逐”是奔波不定。這里講,過不了多久,孔子離開了魯國,到了齊國但被排擠,后面要具體講,后又在宋國衛國之間奔波,最惱火的是還被困在了陳蔡之間,于是又返回魯國。這一段在時間上有各種說法,我們也不是研究歷史的,不去考證,只要明白孔子經歷了這么一個艱難的過程就可以了。 ?

大家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國推行先王之道和仁政,當然這個是從好處講,但也有人說孔子是四處奔波到處碰壁,累累如喪家之犬。我認為這只是表面上孔子經歷所展現出來的事實而己,最重要的是孔子其懷大志、有使命、矢志不愈、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是才是核心,這種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士”精神、正能量。馮學成先生倡導“重塑中國士精神,重建中國士階層”其內含即在于此,所以孔子被萬世所景仰,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仍在學習的夫子的事跡和言教便是要承繼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

我們看孔子的人生,很不幸福,三歲老爸死了,剛成人老媽也死了,到處打工,到處推行自己認定的理念,真不易啊!就人生而言,就是這種不易,就是這種經歷才鍛鑄了孔子,才成就了孔子。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如果有,那只能是親友在您出門前的美好祝福罷了!這點我們要看明白要想清楚,這樣的話,在我們遇到困難之時,遇到自認為過不了的坎時,才能順利過去。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

秦漢時的一尺約為23.1厘米,九尺六寸相當于今天的2.2米。孔子在那時是典型的高和帥,但不富,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他是富有的,因為那時他己學到了太多的知識。因為孔子長的高,所以大家都認為他與一般人不一樣。其離開魯國后又返回魯國是因為魯國又重新善待孔子。據歷史記載,當時的季氏執政者是向孔子拋出的邀請的,這還是因為孔子的學生子貢和冉求,因為冉求在季氏家里當家臣而且在魯國與齊國的戰爭中立了大功,所以乘機說了孔子的好話。


丙林戊戌春分之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