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如何快速透視一本書,今天從四個方面來聊一聊更深一層的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習效能倍增。
一、什么是學習?
從廣義上講,學習是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學習貫穿每個人的一生,需要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從俠義上講,學習是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xù)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
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學習知識,學習技能,成為意識。
二、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杰(J.Piaget),他是認知發(fā)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于傳統(tǒng)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它包含兩方面的建構: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建構的三個過程分別是:同化、順應和平衡。
三、有效利用大腦
如何有效利用大腦來構建我們的知識體系?這就要從大腦的構造說起。
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里恩提出“人腦的三位一體”的假設,在大腦的下、中、上部有不同功能的三個“腦”:
爬行動物腦:舊皮質,又稱原始腦或基礎腦,包括腦干和小腦,位于頭頸部附近。它控制大腦的許多本能功能,比如呼吸。
邊緣系統(tǒng)(古哺乳動物腦):中間腦,與其他溫血哺乳動物的大腦相似。它控制情感、性欲等,在記憶中起關鍵作用。
新皮質(新哺乳動物腦):又叫新皮層,它幾乎將左右腦半球全部囊括在內,還包括了一些皮層下的神經元組織。用來思考、交談、觀察、聽和創(chuàng)造。
我們的大腦不僅上下分層,左右也有分工。左腦,又叫理性腦,它包括語言、文字、推理、序列、邏輯和分析;右腦,又叫感性腦,它包括圖畫、音樂、節(jié)奏、情緒、創(chuàng)造;左右腦中間還有一個信息通道叫做胼胝體,很多時候都是左右腦結合學習。
眼睛是我們目前信息輸入的最主要器官。傳統(tǒng)學習是眼睛看、嘴巴念、耳朵聽、頭腦想,過程太長迂回太多,不僅易疲勞而且直接影響大腦的吸收。我們現在要訓練的腦眼反應,是指將眼睛看到的信息直接輸入大腦,提高效率,需要通過不斷練習來不斷提高反應速度。
四、升級思維系統(tǒng)
最后,通過有效利用大腦進行學習,來升級我們的思維系統(tǒng)。通常有三個過程:
1,通過識記來呈現知識
2,將知識編碼儲存,擴容體量
3,通過再認或再現形成自己的思維系統(tǒng)
我們可以通過深度慢閱讀來升級思維系統(tǒng)。首先做閱讀計劃,然后快速閱讀了解框架,再梳理關鍵詞筆記,最后選擇我們需要升級的知識來進行深度閱讀,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維系統(tǒng)。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建構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