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對話?寫作”小組第7篇文字——關鍵詞“欣賞”
引言
首先說明,這是一篇偽訪談文章。
看到“欣賞”這個關鍵詞,我便打定主意,要寫我的一位忘年交好友。之所以想要寫她,是因為我欣賞她在探索和整理內心世界時異常認真的學習態度,并深受感染;也是因為,我們相識以來,她在內心世界給了我許多幫助和支持,是我的一位良師益友。
我沒有按照作業要求去約訪,原因之一是我們相識幾年來的信息已經足夠我寫一篇短文了;再一個,我對于訪談,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有些打怯。她目前人不在北京,我默認她不方便接受訪談,便“縱容”自己,寫了一篇偽訪談文章。下次再來寫“貨真價實”的訪談文章好了。
1.
她是我初學心理咨詢的入門老師,作為她曾經的學生,我們都喜歡稱呼她為曾老師。
我和她相識于2011年的9月。彼時我剛剛跳槽到一家國企,在工作和人際關系上遇到了障礙,按心理學的說法,社會功能已受損,連正常買個包子都有些精力不濟了。當時我參與的青川大朋友志愿者計劃,提供有心理支持服務,我報名參加了某次心理支持小組,帶組老師便是她。
我生性內心敏感、纖細,在與人相處時,一遇到風吹草動,自己先跑遠了,很少主動去接近人。參加了小組后,她給我留下的感受很舒服,我主動過去攀談,告訴她我最近有很多困擾,想單獨聊聊,她給了我手機號碼,囑我約她單聊。
第一次見面,約在她家附近的茶館。熟識后,她說,最初本來打算約我去她家,考慮到我也許會心生不安,才約在了茶館里。
見面后,我開始了磕磕絆絆的講述,思緒亂飛,極其跳躍。她說,看,這是憋壞了,不急,慢慢講。她建議我把談話錄下來,回去之后認真聽。
我講了足有兩個多小時,她一直很專注地聽我講,等我講夠了,停頓下來,才開始講話。我已記不清她講了些什么,只記得與她作別后,看著無邊的黑夜,渾身充滿了力量。第二天,我便能坦然面對工作中的人與事了。轉過年來,一年之后,我還被所里評了個十佳優秀員工,得到一臺筆記本電腦作為獎品。
隨后,我報名參加了她帶領的心理咨詢師實習成長小組,跟著她學習如何做一名心理咨詢師。
2.
我有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無法有邏輯地當眾講話。曾老師很用心地想辦法幫我改進問題。參加實習小組后,大朋友志愿者計劃再次邀請她提供心理支持,她帶上我作為助手,并提議由我來帶組。我咬牙答應了,在她的幫助下完成了作業。
小組結束回到住處的時候,她打來電話,問我感覺怎么樣。我坐在小區里的長椅上,歡欣不已,回答說,感覺良好。她說,她太吃驚了,她看到了另一個側面的我,感受力很強。
她總是這樣生動和富有表現力地去表達。她從不吝贊美別人,卻不帶有任何虛夸的成分。她總能看到他人身上的閃光之處。
她雖然五十多歲了,卻活潑像個孩子。記得有一次,嘉林格的老板Nancy說,遠遠看到曾老師走在前面,裊裊婷婷,背影宛若少女。若干年后,我們由師生關系變成了同學,共同在某個心理小組里學習,一次有朋友帶了小砂糖桔給大家吃,她手心捧著一只剝了皮的桔子,連聲夸贊它十分漂亮、美麗,笑得肩膀直顫。我在旁邊看了,要被她的笑容融化掉。
3.
我那時候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卻還是敏感易受外界打擾。一次在小組學習的時候,我落落寡歡,第二天,她邀請我到她家做客,跟我聊了很多。她認為我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的位置,總想要別人給自己發證,她苦口婆心地說,“咱不要別人給自己發證了行不行!”
她熱情地邀請我參觀房間的布置,把自己心愛的書架指給我看。克里希那穆提的書是她最愛讀的,她幾乎買全了市面上出版的他的所有著作。臨走時,她借給我一本克里希那穆提(簡稱克)的書,薄薄的一本,書名大約是《生與死的冥想》,督促我回家細細閱讀。
2012年7月,曾老師了解到,魏公村的一個小咖啡吧,會定期組織克的讀書會,她帶我參加了這個讀書會,由此認識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人,這個人和我們不同,他沒有常見的焦慮情緒。我暫且稱呼他為W。
大概是2012年底,心理咨詢師實習成長小組學習滿一年后,我沒再參加后續課程,倒是會經常參加咖啡吧的讀書會和成長小組,曾老師也以討論者的角度參與了進來。我們由師生變成了類似同學的關系。那段時期內,我們還是經常會在咖啡吧見面,內心的距離卻慢慢變遠了,甚至我對她多出了莫名的排斥和抗拒,會覺得她其實并沒有那么理解自己,往日的親密變得淡漠了。
2014年初,我邀請W幫助我做個人成長,主要聊一些心理和情緒類話題。某次聊到一個話題,我一時消化不了,便約了曾老師,想請她幫我梳理一下思路。這時候,我們早已恢復了往日的親近。
這次談話中,我提到了前一段時期內心對她的排斥,表達了歉疚之心。曾老師撫了一下我的手臂,微笑著說,“看,我們現在坐在一起,這說明依然有著很深的聯系呀!”
據說,曾老師小時候,經常把落魄的乞丐領回家吃飯,內心淳厚,可見一斑。幼稚無知的我,對她沒來由的不友好,她并未放在心上,依然愿意真誠待我,令人汗顏。
4.
曾老師非常喜歡內心整理與探索,我們見面的時候,除了內心的感受交流以及心理話題的探討,幾乎沒有聊過其他的話題。
前文說到那個有意思的朋友W,曾老師遇見他后,感嘆于他頭腦的清晰與看問題的透徹,開始了長達四年半之久的探討學習,并仍將持續下去。
我和其他朋友也是這個小組的“常委”,如無特殊原因,一般不會錯過小組。然而,客觀地講,我的學習態度,不及曾老師的十分之一。她會很認真地把每次小組談話錄音,整理成文檔,并在文檔中注上自己的思考體悟,進行理解和再消化,提出新的問題,在下次小組中加以討論;然后回到家中,再次整理錄音文檔、理解消化,如此循環往復,樂此不疲。
2015年冬天,關于人內心的結構與痛苦的根源,曾老師已經有了深刻的理解與認識,猶記得某次小組,她拿著本子描述自己的發現,提到人性格的形成是情緒反應的結果,“啪”的一下,將手中的記事本,痛擲于地,聲若洪鐘,“性格,它居然是一個情緒反應!”
她震驚于這個發現,并感慨我們每個人,都幾乎在用情緒反應來回應著周圍的世界。
思考每每有了進展,她都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講給身邊同樣愛好心理探索的朋友聽,希望我們能夠提出問題,幫助她澄清和梳理其中的疏漏與不足之處。
當時,消息已經確定,曾老師要舉家搬到河北張家口懷來縣居住,大概是要充分利用這最后相聚的日子,多聊透一些話題,她時常邀請我與另外一個朋友sun到她家做客談心,并給這個聚會起了個可愛的名字——“小小組”。
那時節,北京的霧霾天氣相當嚴重,卻也阻擋不住我們舉辦“小小組”的熱情。有時候,我們也會約在牡丹園翠微百貨的KFC里,一聊就是大半天。
還記得,曾老師為我們開門的時候,會極富感染力地說,“我的小朋友們來啦!”
那時候,她為自己能夠不斷發現人內心世界的規律而激動不已。她提到人內心的感知力,她認為,人內心有一個不苦,可以識別痛苦。她說,人內心的規律一定有跡可循,她內心有的,別人的內心也一定會有。她經常說,她余生會不斷探索和發現人的內心世界,以尋求走出痛苦、消解情緒的藥方,而即便在她臨死的那一刻,她沒有走出去,也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因為什么沒走出去。
5.
如今,曾老師搬到河北去住,也快要滿一年了。期間,我與幾位好友,曾于去年8月,去她家探望過一次,小住了兩日,之后便再未見面。大概一個月前,她有事回到北京,我們才有機會重聚。
臨來前她聽我說內心有些疲態,提議要和我喝酒,以使我振奮。她依舊是這樣的滿懷熱情。
見面后,酒倒是沒喝,話題卻是聊了不少。我之所以對碰觸真實世界有深切的體會,能夠以較為積極敞開的心態去面對現實,也多半得益于這幾日的會面談話。
寫到這里時,已經接近1月10日的凌晨2點,我絲毫沒有睡意。
這雖不是一篇合格的訪談文章,卻是我內心的真實表達。
未來的日子里,我想她會繼續自己的學習、探索之路。事實上,我感覺到了我們之間的差距,她表述的很多內容,我已經聽不大懂了。這也敦促我不要懈怠,要加油學習,能夠親眼看到她眼中的世界。
我在自己的內心,也明確了成長的方向。我們這些蕓蕓眾生,并不知道,在佛陀與耶穌的眼里,真正的愛與關心,意味著什么,沒有自我,又意味著什么。
這并沒有關系。我想會有一批人,愿意從自身做起,糾正目前的不足,去了解和發現那美麗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