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互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課堂上,經常出現一些低效的提問,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我根據觀察和分析,總結了以下七種低效提問的類型。
一、“串糖葫蘆”式
?老師按照座位順序依次讓學生回答問題。這種提問有助于老師了解班里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弊端也非常突出:一是沒有被提問的同學,知曉老師按順序來,自己不會被提問,就很容易放松,進而可能就不再主動思考,融不進課堂;二是后面的同學,為了回答正確,就往往不聽前面師生的問答了,而忙著準備可能被提問的問題。這種提問,往往讓課堂成為老師和某個學生的問答,其他同學的參與度會會大大降低,從而影響了課堂效果。
二、“突襲”式
?老師不給學留思考時間,問題如手榴彈一般,被突然扔出。有時可能對個別分心走神的孩子來說,有提醒警示作用,但大多數學生還沒有及時反應過來,沒能充分思考,提問的效果就受到了影響。
三、“亂插話”式
?老師不等學生說完,就亂插話,打斷學生的思路。老師的提醒和點撥是必要的,有時就需要老師不遺余力地加以引導,但一定要適時而動,不可干擾學生的正常思維和回答,否則,就成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粗暴干涉。
四、“打壓”式
?學生答不上來,就進行諷刺、挖苦,打擊學生自尊心,挫傷學生的進取心。有時,老師提問完畢,還忘了讓學生坐下,過了好長時間才發現。這都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老師的言語有溫度,學生自知其冷暖。老師要細心呵護每一個幼小的心靈。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五、“自問自答”式
?老師拋出問題,學生們還沒有回答,老師就回答了。這種提問有時能節約時間,讓學生很快掌握知識,但是它剝奪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權利,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養成。
六、“蚊子哼哼”式
?老師提問聲音低,學生的回答聲更低,如蚊子哼哼般,只有附近幾個同學能聽到。為了聽清楚,老師就靠近這個學生,然后相互問答,而其他的學生無動于衷。老師還不斷重復學生的答案,自我陶醉。這種提問,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浪費學生的時間。
七、“白開水”式
?問題簡單,沒有思維深度,學生都已掌握了,老師還不厭其煩地問。這種看似熱鬧的提問,實則沒有多大意義。當然,過于難的提問,也是不可取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為什么提問?問什么?怎么問?老師要了解學情,提問要有針對性。課前更要精心設計,做到心中有數。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藝術。我認為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提問,才是高效的。不是老師想起來就問,不是老師和某個學生的竊竊私語,也不是有了提問就是有效互動,更不是為提問而提問。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