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 讀后感

????這本書主要分析了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對他的性格和行為模式的影響。看了這本書,可以根據書中的觀點來自我分析,比如自己有哪些固定的行為模式,是否是因為受童年的影響,導致自己一直采用固定的行為模式來應對周圍的環境。另一個收獲是,可以通過分析他人的舉止行為來判斷他人的童年經歷,如此更能夠理解他人的行為。因為理解和共情,變得更容易接納他人,更能夠維持跟他人的關系,自己也變得更加通情達理,這才是最大的收獲。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人生就是一個煩惱接著一個煩惱組成的,如果能夠減少自身的煩惱,無疑是一種成長。

????比如,我發現有的人特別有競爭意識,喜歡在公共場合打擊別人的觀點。其實書中也分析了,這種有競爭意識的人通常是家庭里的老二的位置。因為他在童年就養成了追趕老大的習慣,他會一直保持的競爭意識和超越意識。這么想也就能理解他的行為。

????比如,我發現有人和周圍人沒法好好相處,總是會在一群人中挑一個做他的假想敵。他有可能在童年或者校園生活中就習慣如此。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一點,就是這個世界也可以所有人都和平相處的。他只是一直在復制自己的童年經歷。

????比如,有的人有時候自卑,有時候不敢言語,有時候又有討好人的傾向?那是因為他有壓迫他的長輩和被壓迫的童年。因為被壓迫,所以他不敢發言,因為長久的不敢發言,所以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因為被壓迫,所以他只能習慣性的服從討好。童年的陰影在他身上是多么強的體現啊。

????看這本書,本來是想自我療愈的。但是最后我發現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看到了別人的傷痛,更加產生同情心和幫助心。理解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幸,我更愿意去理解和同情,而不是上來就帶入個人的好惡。因為眼前的這個人和我沒有什么區別,都有一段傷痛的經歷,都是需要被救贖的對象。

????書中的一小部分的觀點我不是很接受,就是作者一直在強調,“人一定要對他人感興趣”。這個我不認同。人必須先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讓自己待著舒服了,才能夠和他人交流舒服。人保持對他人感興趣的前提是要明確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不該感興趣的不要問,不該關心的事情不要關心。我曾經就是一個沒有什么界限感的人,經常愛八卦別人的事情,但是我發現這樣做不光討人嫌,我自己也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而且對他人過于感興趣,容易出現向外求的情況。就是出現將對自己的認知建立在外界的評價上,這樣煩惱更多。

????總結下吧,《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其實特別適合家長或者教育工作者閱讀,可以分析孩子的行為,并糾正他們不好的行為模式。當然成年人也可以通過書中的觀點來自我剖析,看自己的行為模式是否有受童年的影響。心理學有個觀點,就是人其實一直在復制自己的行為模式,隨著環境的變化,還是采用同樣的方式來應對。如果外人指出你的行為不對,其實當事人未必接收。但是看到自己的行為模式后,也許有一天會想到換一個行為模式。也就是說,看見即療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世界上有兩大心理學流派,一個是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另一個是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阿德勒認為自己老師所開創的精神...
    冰山是膽小鬼閱讀 137評論 0 0
  • 聽說讀了《自卑與超越》的人都不自卑了,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讀了這本書,效果還不錯,所以推薦給諸君。 《...
    長東君閱讀 11,914評論 2 8
  • 前一段時間接觸了一本書,自己一直稱之為神書,一直都不舍的分享的那種(很薄,但是現在還沒看完)。好吧,拿出來分享一...
    prader閱讀 294評論 0 0
  • 我覺的要讀懂這本書,還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知識做背景,否則很難準確地get到作者的觀點。 我就是這樣,一開始被標題先入...
    亦簫_閱讀 582評論 2 2
  • 久違的晴天,家長會。 家長大會開好到教室時,離放學已經沒多少時間了。班主任說已經安排了三個家長分享經驗。 放學鈴聲...
    飄雪兒5閱讀 7,550評論 1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