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時常聽到這句話——我理解你,我能感受你的處境。
尤其是那些身處逆境、經歷絕望卻無人能理解的人,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往往會異常感動。
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覓到了知音。仿佛有人走進了自己的內心深處,完完全全體會到了自己的痛苦和絕望,給了自己些許的信心和力量。
還是孩子的時候,會以為這世間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后來慢慢長大了,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完全全體會到另一個人遭受的痛苦,也沒有一個人能完完全全感知到另一個人收獲的喜悅。
因為,這世上,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感同身受。
02
初次接觸周國平的作品,是他的那本《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看完之后,我的感動無法形容,我第一次認識和感受到父愛的深沉,也第一次認識到人類在疾病面前的渺小和無助。
周國平對女兒妞妞的愛和對女兒離去的無奈讓人動容,讓人久久難以忘記。
那個暑假,我翻遍了所有周國平的書籍和他與女兒妞妞的故事,我自以為了解得夠多,自以為已經完全能夠體會周國平當時的那種痛苦和無助。
直到看著周國平自己寫的一段話,我才明白我以為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其實壓根不存在。
周國平寫道在事情發生后,有很多讀者跟他聯系,形形色色的人,安慰他、鼓勵他。還有一些自己的孩子也生了病的父母,表達了對周國平的經歷的感同身受。
而周國平是這樣回應他們的:我不需要安慰,因為沒有人能真正對我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于我來說,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個妞妞。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里,他也提到:人類對彼此痛苦的不相通,是人類總體依然快樂的原因。
痛苦的情緒可以影響旁人,但痛苦本身,終究無法復制。痛苦換了主體,痛苦就發生了變化,我們沒有資格說,我能感受別人的某種痛苦,我能理解別人的某種心境。
只要經歷那件事的人不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03
想起了女神赫本。
她的天鵝頸和她靈動的雙眼詮釋出了無數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她是無數人心中的女神,她的美麗和靈氣是好萊塢女星的標桿。
但更讓她流芳百世的,是她的優雅、智慧和高情商。
娛樂圈不好混,人際關系復雜,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但赫本卻很特別,很少與人發生沖突,即便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場控和勤雜工,也對她的性格贊不絕口。
她名氣很大,卻從沒耍過大牌,對旁人發過脾氣。
有記者采訪她,問起她為什么待人能這么寬容。她告訴記者:我的父親從小教育我,永遠不要去指責、評判別人,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和你有過一樣的幸福人生。
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一個女人到底能有多大的氣度和格局。
因為沒有經歷過相同的不幸,我們無權批判別人;也正因為別人不曾擁有你擁有過的幸福,我們才要給予我們無法理解的人和事更大的尊重和包容。
04
近些天,毛曉彤的生父向毛曉彤索要5000萬贍養費的事成了微博熱搜。毛父在毛曉彤兩歲時跟曉彤母親離婚,至今一直未盡過父親的撫養責任。但在一檔情感節目里,毛父公然向女兒索要5000萬贍養費,并且指責女兒的不孝。
事情一出,網絡言論一片倒,各路網友紛紛發文表達觀點,支持毛曉彤,唾罵毛父。這些網友一邊嚷嚷著“這樣的父親太可惡”一邊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開始深挖毛父和毛曉彤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就連毛曉彤的前男友也卷了進來。
網友們把自己當成上帝,以為自己掌握了對眾人的審判權,打著正義的旗號,卻干著侵犯隱私、傷害別人的勾當。
如果他們是毛曉彤的忠粉,如果他們真的關心她,又怎么會舍得揭開她的傷疤?而如果他們只是個路人、是個看眾,一點都不了解曉彤,就更沒有資格來評價任何一方,他們的支持和反對都是無用的。
不如退遠一點,給這個事件更多的空間,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和包容,遠遠地看著,讓他們自己去好好解決矛盾。
05
最近臺風瑪利亞臨幸中國。
南方人大多遭殃,被臺風帶來的大風暴雨折磨得苦不堪言。而北方部分地區的人卻因為不受影響,完全無感、樂得逍遙。
我有一群朋友,他們都在不同的城市,一個在福建省的朋友連著兩天在群里發了一些福建的臺風暴雨視頻,其中一個視頻里那戶人家的空調外掛機被暴風吹走,那戶人家叫嚷著去追空調外掛機,場面一度有些搞笑。
一個大大咧咧的北方朋友估計沒多想,秒回了幾個“哈哈哈哈哈哈”,這一回,引發了群里的一場罵戰。
南方的朋友們都指責那位北方朋友:這么多年的朋友了,我們這么慘,生活、出行都成問題,每天還有生命危險,就這樣你還笑得出來?!
而那位北方朋友也覺得委屈:這輩子沒見過幾級的臺風,我們這里天天艷陽高照,心情本來就好。再說這視頻本來也是搞笑的啊......
接著,一場南北方戰爭正式開始......
我靜靜地觀戰,又想到了“感同身受”這個話題。
同樣一段視頻,同樣一段時間,同樣是在中國,僅僅因為南北方地域不同,人們對于一件事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更何況是一個人呢?一個人會經歷諸多因素的塑造,諸如原生家庭、教育背景、生活經歷等。改變任何一個因素,這個人的三觀都有可能和別人的三觀完全不一樣。
可見,用我們自己的三觀去綁架、評判別人,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們應該做的,是在樹立好自己的三觀后,去盡可能支持別人的選擇、尊重和理解別人的三觀。
06
你不是魚,永遠不會懂魚是否快樂。
而我也不是你,也永遠不會懂你是否懂得魚的快樂。
這是古時惠子和莊子的“子非魚”的故事。可見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先祖就懂得了這個道理。
莊子之類的先輩,何其智慧。物物不同,所以無法完全彼此感受彼此認同。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葉子,正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承認相異,承認作為個體的局限,就更能寬恕別人,也更能寬恕自己。
07
在這個壓根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世界里,我們無權站在道德或倫理的制高點去評判別人,我們只有拿出更多的善意和寬容,去理解和尊重跟我們不一樣的人。
有的時候,站遠一點,默默祝福,各自安好,或許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