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楹聯作為傳統文化精髓之一,歷來被國人喜愛。而在古代,關于楹聯產生了許多佳話。楹聯一道老少皆宜,并不是文人專屬,甚至很多高人都隱藏在民間。所以很多時候狀元大儒都會吃癟,折戟沉沙。
傳聞明朝第一才子楊慎,也就是寫《臨江仙》的那位,在高中狀元乘船回家途中和當時的武狀元相遇。水路不寬,只能一船先行。自古文武相斗,兩人都是狀元,當時是都不想后行,那可是面子問題。就在兩人相持不下之時,武狀元對楊升庵(楊慎)說:“我有一聯,你若對上,甘隨尾后。”比文采楊慎還沒怕過誰,欣然同意。
武狀元念出上聯:“二舟同行,櫓速哪及帆快。”這下楊慎傻眼了,這上聯利用諧音,既指物,又指三國時的魯肅和西漢時的樊噲,意在“文不及武”。這下楊慎傻眼了,楊慎一時竟對不上來,無奈之下只得讓武狀元先行。這副對聯困擾了楊慎十年。
直到十年后兒子娶親這天,“拜堂”的鼓樂齊鳴,他叫道:“有了!”揮毫而就。對的是:“八音齊奏,笛清怎比蕭和。”這下聯也利用諧音,既指物,亦指人,點出北宋中期武將狄青和西漢的蕭何。狄青是武將,蕭何是文官。含有“武不及文”之意。但不管怎樣楊慎還是輸了,而歷史上卻多了一副絕對!下面這位狀元就慘了,被船夫出上聯,到死都沒對上。
羅洪先,是明代江西人,從小天資聰穎而且學習刻苦,未滿二十五歲就被嘉靖帝欽點為狀元。然而一世英名竟然敗在了老船夫手里。在羅洪先辭官回家的水路上,他與同行人吟詩作對打發時間。畢竟是狀元,輕輕松松地贏了同行的人。
看到這個景象,老船夫對羅洪先說:“老漢這里有一個上聯,一直沒有人能對出,不知狀元郎可否愿意賜教?”雖然有些意外,但聽到一直沒有人對出,爭勝之心大起,示意老船夫出對子。于是老船夫便給出了上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這下羅洪先懵了,思前想后也沒想出下聯。根據史料記載,一直到洪先剛六十歲壽終正寢的時候,還在為這個上聯抓耳撓腮。不知道哪位能對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