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思考,快與慢》的領讀活動中,收到用戶的反饋,發現有很多共同點,我摘錄了一些出來,來看看有什么共同特點?
從永澄老師每天的領讀中,都能感受到老師強大的認知能力、成體系的知識架構,以及對學員知無不言的老媽子性格,跟老師共讀,我每天都有滿滿的收獲。-----尹國巖
永澄大大總能精準地捕捉到文中的關鍵字,準確地用流程圖描繪出內容架構,并且可以從隨便一個關鍵字就發散出一段生活中的實戰用法,比如從序言中的一小段就引出了“當領導問你對某件事怎么看時,如何優雅地刷新領導對你的認知”,讓人嘆為觀止。不僅是讀書,掰開了揉碎了往死里讀,而且還教你怎么和自身產生聯系,讓你讀得有用。-----霜降
永澄老師,這個傻老師,干嗎真的像個老媽子一樣唯恐我們學不會,一遍遍的強調重點,把認知嚼碎了喂給我們,你都不當教師這么多年了,做法怎么還像教師!-----紅老師
看到了永澄老師的導圖,我明白我的標準還是太低了,老師在這方面做的這么優秀還是不折不扣的完成了導圖,對一個一個的問題死磕,我有什么理由降低降低標準了?;蛘哒f,原因和結果是相反的,正因為老師的不折不扣,才變得今天這么厲害的。-----宇塵
今天聽課,覺得永澄老師的思維方式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就像《好好學習》中說的,我們在觀察或者聽一個人說話,不要只是聽他說了什么,而是要思考他為什么這么說,他是如何思考的。-----曾丹
雖然,用戶的評價各不相同,但是我從中發現有一些詞在不斷出現:認知深度、老媽子、高標準、結構化……有些事情出現一次可能是偶然,連續從不同人的評論里出現,說明我的行為模式中一定有一些共通性。
在創業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一個詞:戰略。戰略是什么呢,就是戰術中體現的一致性。所謂的戰術一致性,就像對運營的定義一樣,錯的事情趕緊改、對的事情持續做下去就是運營。在具體做事中發現總是出現一致性,那就持續做好這個部分,就是戰略。
所有的用戶都是我的鏡子,他們的反饋中那些一致性,其實就是我的優勢能力。大家的反饋幫我持續佐證著一件事:我的能力圈是“知識降維能力”。里面包括著流程化、系統化、高標準拆解和重組等能力。
2
我的決策原則中有一條:只在自己的能力圈中競爭。
這個原則來自于《窮查理寶典》中查理芒格的一條建議:畫定你的能力圈,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么本領。如果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游戲,那么你注定一敗涂地。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只在能力圈里競爭。
當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那真是捶胸頓足啊,怎么早不看書啊,非要自己去試錯呢,明明有人都給你總結好了,還要走那份彎路呢?
我來說說我在“尋找”能力圈過程中的囧事!(你猜,我為什么要把尋找特別標記出來?)
第一階段:別人都夸我興趣愛好廣泛。我真的是愛好廣泛啊,我在一次介紹中,是這么介紹自己的興趣的:“情感咨詢、電腦布網、系統集成、籃球中鋒位技術、乒乓球、游泳、拍娃娃、撩妹、做流程圖、教PS、公眾號排版、做網站、攝影攝像、策劃晚會、玩殺人游戲、農藥目前6級、塔防什么的都能通關、拆東西并組裝(每次多個螺絲)、買最新的電子產品、在什么值得買留言里面逗比、看書、從問題中找到突破口、組社群、達成目標……”我真的以為,興趣多就是好事呢。直到,我發現,說人“興趣廣泛”是說“啥都不行”的美化版本。
第二階段:爭取把能占的領域都占了。你以為我的本性變了么?并沒有,那種貪多求大的欲望一直在操控著我。比如說,我在剛創業的時候,想把服務的對象設定為:“大三的學生到45歲左右的職場老人”,唉呀媽呀,寫到這里,我都覺得自己當時怎么那么不要臉呢?就那個水平竟然還敢這么大的口號。
第三階段:現實毫不留情地持續打臉。真的是不留情啊、真的是持續打臉啊!我發現那個巨大的范圍我根本做不到,于是我就縮小了范圍,慢慢改到了“畢業學生到工作10年”,又縮小到“職場3年-7年附近的青年”;創業領域也從“個人成長”縮小到“自我管理”、又縮小到“目標管理”、又縮小到“目標達成”;公司的人數也從十幾個人縮減至幾個人。這個階段竟然有四五年之久!
第四階段:專注去構建自己的能力圈。在得到高手的心理表征之后,把自己過往掉的坑和能力圈的概念進行結合,持續梳理自己的成就事件,從各個事件中找到多次重復出現的優勢能力,然后去判斷它是否真的是我的能力圈。
找準之后,在能力圈中設定高標準做事,就變得這么簡單,不需要爭搶,你想要的自然會來。并且在能力圈中競爭,是一種非常順流的狀態,可以讓至很容易進入極佳的狀態中去。
你發現沒有,我是到了將近33歲附近,才慢慢摸清了自己的能力圈,如果你才23歲,那你著什么急?
3
能力圈這個詞,最早來自于投資界。就拿A股來說,板塊那么多,你不可能把所有行業的所有情況都弄清楚啊,只能在自己懂的領域去投資。
這就會出現一個結果:有的時候,所有其他板塊都在漲,只有自己懂的板塊補漲、甚至狂跌,你的內心會怎么想?很自然地想:我要不也去研究一下別的板塊吧,這樣我不就能一起漲了么?
有這樣的想法的人,絕對是新韭菜,不知道投資領域的套路。漲跌沉浮,是交易市場的必然,有什么樣的證據可以證明:關注的多,就一定能賺錢的呢?
人類的直覺統計能力果然是矮窮矬!后來,經過大樣本數據證明,持續關注自己擅長的板塊領域,只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去努力,同樣的水平的人,專注者更容易實現收益。
慢慢地,這個詞,從投資界里走出來,進入到廣大普通人的視野中來。
4
那么,能力圈到底是什么呢?每次談到這個話題都有人問。
我們先看看對能力的判定。查理芒格說了:“如果你確有能力,你就會非常清楚你的能力圈的邊界在哪里,沒有邊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稱之為能力?!?/p>
他還說了:“我們接觸過的事情有很多,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不行、太難。除非我們對某個項目特別看好,否則就會把它歸為‘太難’的選項。你需要做的,只是尋找一塊特殊的能力領域,并把精力放在那里面就可以了?!?/p>
根據畫定能力邊界的說法,我們可以不斷形成能力圈。芒格已經說過了:你真的有能力,就會清楚邊界。那就是說,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只能說明:你的能力還不足夠,那需要做的,不是找到能力圈,而是去積累能力。
還有的人對“圈”的標準給了建議:10倍于你的競爭者。也就是說,和你身邊的競爭者對比,你的能力水平要超出他們10倍。當然,這只是一種估算的方式,可是,它也給出了一個告誡:你要知道,能力圈一開始是很小很小的,它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能慢慢變大。
5
現在的時代很焦慮,我們都害怕自己喪失了競爭力。
前文,我****說過我“尋找”能力圈的故事,其實,根本不是尋找,而是探索、建立。探索的時間需要很長,而建立的過程還會反復,每個幾年的積累誰很難找到能力圈的。
職場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絕大多數人都會在第一年里適應、第三年時掌握、第五年時脫穎而出、第七年時承擔責任。如果你23歲畢業的話,7年過去之后你才剛剛到了而立之年,你可以第一次展示自己的積累。
然后呢,再持續在最優勢的能力范圍內積累,十年之后,你很有可能感受到查理芒格所提到的能力圈的概念,而那時,也不過40歲而已。看看現在那些叱咤風云的前輩們,歲數至少都在45歲開外了,咱們急啥?耐心等待一記好球吧!
最后,總結一下,我想給那些渴求立刻找到能力圈的伙伴一個建議:慢慢來,持續做。在做的過程中,一定要找到“少做多得”的抓手事件,持續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積累,不需要去別人那競爭,這是高概率正確的事情。最后的最后,別擔心打臉,那只是反饋,幫你明確邊界的一種方式罷了。
我今天一個晚上寫了兩篇推送啊,只不過,另外一篇發布在“易仁永澄”這個公眾號上了!我想讓你看到啊,因為那一篇的邏輯也很好,從平庸的策略談到牽引力、從牽引力到目標管理,特別順暢。你看看吧,在“閱讀原文”里面能夠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