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六一”

緣起

“六一”這個節日對于孩子們來說,都是充滿期待的,是自己歡樂的嘉年華。而今年的“六一”對于小欣同學來說卻很不一樣,對于我來說也是不同的。我和小欣從上海出發,飛躍2千公里來到貴州,又坐了6個小時的火車到達威寧,最后我們還需要從威寧縣城再坐車去山區。這一切都源于一年前,我和孩子的約定:在她小學畢業前,我們要有一個不一樣的“六一”。走出城市,去看看和你同齡的孩子,她們的六一,她們的小學生活。于是我們參加了這次扶貧基金會組織的“加油,一起成長”,和山區孩子一起過六一的探訪活動。山區兩天的探訪活動,安排得非常緊密。大家統一早起,坐車,盤上公路2小時,探訪學校,課程交流,分組家訪,晚上分享。其間有很多故事,感觸良多,就講講其中的一些吧。


山這邊的學校

車子在盤山2小時后,終于到了我們探訪的馬鞍小學,正趕上孩子上課間操,滿操場都是孩子的身影。學校很注重體育鍛煉,課間操的內容豐富,有游戲類的,體操類的,還有自由活動類的。一開始我們還有點不太適應,不知道是該加入孩子的活動呢,還是不去打擾他們。后來發現孩子們頻頻用眼神偷看我們,還不時靦腆地朝我們微笑時,我們似乎得到了鼓勵,于是毫不猶豫就一起加入了孩子的課間活動。我們一起運動,一起歡呼,一起開懷大笑。笑果然是最好的交流,和孩子一起玩,就是最好的融入,我們很快就和孩子打成了一片。仰望著藍藍的天,我感覺自己好久沒有這樣純粹地,無拘無束地開懷大笑了。

鈴聲響起,孩子們各自回到教室上課了。小欣和我有個任務,就給當地四五年級的小朋友上一節籃球交流課。小欣很重視這次機會,在上海她就和興趣班的籃球教練溝通了這個事情,并選出幾個備用的籃球游戲。然后又了解了當地孩子的情況,先設計了大概課程,并畫成流程圖。在去山區學校的路上,她又和我溝通商量,微調了一些課程內容。因為課間操和孩子們已經認識了,所以交流課進行地非常順利。孩子們都很可愛,很善良,很喜歡我和小欣,一直圍著我們,不停地說話,有時候是提問,有時候是自問自答,他們就希望通過對話能了解更多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也很想把自己對我們的喜愛表達出來,這是一種非常真誠和質樸的交流。

中午下課后,幾個小女孩拉著小欣一起去學校外面的食堂打飯,路上還請小欣吃當地的棒冰。小朋友打完飯后,就一直在一旁等,過去問她們,原來是在等小欣,想和她一起吃飯。小欣當然很高興,興奮地跟著小朋友,一溜煙就跑開了。午餐后,回到教室,我看見她們正在教室一起跳舞,很歡樂。我們拿出了帶去的文具和書籍,孩子們可高興了,小心地把書籍放入班級的圖書角,然后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送給她們的文具很珍惜,一個小舉動讓我很感動,孩子紛紛要求我和小欣簽名,說要把我們的名字留在新本子上。還有孩子拿出幾顆小桃子,一定要給我吃,說:“老師,這個很甜的,你嘗一下,你嘗一下”。有個小朋友一定要把自己戴著的手鏈和項鏈送給小欣,還有小朋友送了兩只千紙鶴給我,說一個是媽媽,一個是寶寶。整個午休時間,孩子們一直在教室里不停地表演舞蹈,小品,唱歌,恨不得把會的都展示給我們看。一點點的付出,孩子們卻回報以她們全部的所有,這份純真和感恩,讓我感動,也讓我心疼。


山那邊的家

中飯后,學校推薦了有此次探訪活動月捐人的孩子,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回家,體驗她們每天的求學之路,同時也給到我們機會,去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家庭的實際情況。一路上,孩子比較靦腆,話不多,如果你問她問題,她會很愿意回答。從交流中得知,孩子們回家的路長短不一,有些孩子離學校比較近,大概幾分鐘就能到,有些則需要走上1個多小時才能到。路遠的孩子,一般都是結伴同行,大孩子帶著小一點的孩子,但最遠的那個孩子,就只能自己孤單走完最后一程的回家路。看著身邊還不及我肩膀高的孩子,又環顧了四周都是樹木而且一路走來都沒見到人的山間小路,我忍住常人都會問的問題,“孩子,路上怕不怕“,而是問孩子:“回家路上會碰上危險動物嗎?如果天氣不好,天很黑怎么回家?”孩子抬頭看著我,回答道:老師,我一直都是這樣走回家,沒事的。” 然后就又低頭趕路了。看著眼前背著書包的小小背影,我腦海中浮現出了城里孩子上學和放學的場景,同樣都是孩子,同樣都是撒嬌的年齡,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境遇,眼眶不禁微微濕潤。


走了快一個小時,終于到女孩家。女孩的媽媽,還有其它家人都很熱情地招呼我們,奶奶還特意穿上了苗族的傳統衣服,表達對遠方客人的尊重。家里真的是家徒四壁,就只有簡單的灶頭,爐子,但也收拾得整齊干凈。廚房的隔壁那間就是小女孩睡覺的地方。沒有床,就一些被褥直接鋪在了高起來的地面上,旁邊就堆放著木材,煤塊等生活用品。看見我們進去看她的房間,女孩有點害羞,又有點不知所措,一直用小手攪著紅領巾,感覺到了她的不安,我們趕緊離開女孩的房間,和她一起在屋外的院子里聊聊天。

孩子與孩子之間是最容易溝通和交心的,年齡相仿的小欣和女孩,喜歡呆在一旁,竊竊私語著,一會兒微微笑著,一會兒又很嚴肅地在討論著什么。臨走前,女孩堅持要和小欣一起拍一張“拍立得”。照片從相機中打印出來后,我看見女孩一直把照片小心地攥在手里,舍不得放下,我想這張照片對于她應該是一段很美好的記憶。


離別

家訪結束了,離別時,女孩什么都沒說,就緊緊和小欣擁抱了一下,然后就一直微笑著和我們揮手告別。我的眼前浮現出了中午離開學校時,和我們告別的孩子們,他們跟著我們從教室到操場,從操場到學校門口,最后就是像現在眼前這位女孩一樣,很懂事地微笑著,不停揮著手和我們告別。不知道為什么,我就覺得很心疼,紅著眼,不敢承諾什么,也只是拼命揮手告別。

回程路上,小欣一直看著窗外,沉默著,一言不發。過了很久很久,她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些小朋友送她的禮物,仔細地翻來覆去地看著,然后把頭靠在我肩上,輕輕地問我:媽媽,我明年還能再來這里嗎?還能看到這些小朋友嗎?還能再碰到這個小女孩嗎?我輕輕地抱住了孩子,“媽媽不確定明年我們是否還能見到這些小朋友,但媽媽很愿意和你一起,為這些山里的孩子做些什么。”


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故事還在繼續中,短短兩天的山區探訪,最重要的意義在哪里?它能給山里的孩子帶去什么更為深遠的影響?如果說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那一批熱愛孩子,熱愛教育的人,有仁義之情的我們,你們還能為孩子做些什么?

教育對于每個孩子來說,都是沒有標準答案。教育的基石是在每個家庭的價值觀和信仰。教育更為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每個家長都是在自己有限的認知里,以認為最利于自己孩子成長的方式在養育孩子。如果可能,每一個老師,每一個愛心人士,都可以是這些孩子的心靈父母。我們每一人,每一次小小付出,都能改變一些什么。就像回到上海后,小欣一直在說的那句話:“媽媽,我希望這些孩子和我一樣幸福,一樣有爸爸媽媽愛,一樣有微笑,永遠都能開心地笑。”

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