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發展并非單一線性的,而是可以有著跳躍式的社會形態演變。比如中國,從商周的封建制國家,直接走到了大秦帝國。(教科書上所謂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演變形態,根本就不符合史實。)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人們渴望生存的資源也越來越多,想要獲得安全的內在愿望也越來越強,從而國家就有著向外擴張的需求,進而帝國的形成也是大勢所趨。
狹義上的帝國,是指由君主統治的強大國家。
但是廣義上來說,帝國并不一定要專制,比如大英帝國就是民主的,也不一定要有皇帝,比如二戰時期的俄國就是無產階級領導,也不一定是非得通過征服來擴張,因為有一些帝國的形成是通過聯姻。所以,廣義上的帝國,是指有帝國功能的國家,統治著不同文化的民族,疆域具有可變性,能夠靈活地伸縮,這就需要強大的國力做支撐。
過去,地球上各個地方的文明種類繁多,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帝國時代開啟之后,隨著戰爭的盛行,土地的擴展,人類的文明數量越來越少,文明圈越來越大,而文明水平因為財富和人口的集中也得到了越來越高的提升。
那時候,打仗被認為是能夠增加財富,保障安全的,所以很多帝國都非常喜歡開疆拓土。就拿中國舉例,自從大秦帝國統一中國以來,向外擴張的腳步就沒有停止過。漢武帝往南征服福建,廣東,往西北擴張到云南,甘肅,而唐朝也一直在攻打遼東,這種領土擴張一直持續到大清帝國,那時候康熙皇帝平定西藏,乾隆平定新疆,帝國的發展就是一部征服史。
在征服了疆土之后,還需要同化不同的名族,也就是利用強勢文化來同化弱勢文化。如果文化征服不了的名族,則采用屠殺政策。
最終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能夠存活下來的往往也就能夠改寫歷史,甚至原來是被征服的民族經過千百年的同化,甚至對征服者的文化非常認同非常忠誠,就比如埃及人就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但其實,他們的祖先其實是別阿拉伯人征服并且同化了而已。
這種戰爭的領土擴張和文化的同化,看起來有些邪惡,但其實是一種歷史常態。國家,民族的形成,就是一部征服史。
這種對于國家的征服,讓文明高度集中發展,也不斷拓寬商業,增加財富,比如,漢朝就因此打通了絲綢之路,而像大英帝國甚至讓人類的進步快了好幾百年。
最早的帝國是薩爾貢帝國,而第一個超大的帝國是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時代,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不同地域的交流,比如芝麻流傳到了埃及,印度的水稻傳到了土耳其。而帝國的價值在于其有約束人類行為的法律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稅收,稅收可以用于農業灌溉建設,修路,軍隊的維護,也用于維持與各地王公的關系,從而讓國家變得很穩固。并且為了保證稅收,還有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是推廣了貨幣。
隨著貨幣的統一,道路的通暢,整個國家商業流通成了一個整體,社會也隨之繁榮起來。
帝國的形成,有歷史的淵源,也有其獨特的價值。
腦圖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