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建立離不開三個人,史稱”漢初三杰“。劉邦自己都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劉邦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張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但我翻史記留侯世家發現留侯爵位只兩代,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就是公元前175年,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留侯不疑,坐與門大夫謀殺故楚內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而且后面也沒有復封過,這不正常!在古代一個列侯殺一個舊貴族算個什么事,還只是參入謀殺,不應該廢除封國啊,我們看同屬漢初三杰的蕭何,都是自然病死的,他的后裔就有四世因為犯罪而失掉爵位絕封,但天子總是又尋找蕭何的后代,重新封為酂侯。
我突然想起以前看呂太后本紀其中有一段:七年秋天八月十二日,孝惠帝去世發喪,太后哭了但不流眼淚。留侯的兒子張辟疆做侍中,當時十五歲,他對丞相說:“太后只有孝惠帝這么一個兒子,現在去世了,她哭得并不悲傷,你知道其中的緣故嗎?”丞相說:“是什么緣故?”張辟疆說:“皇帝沒有成年的兒子,太后懼怕你們這些大臣。你現在請求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統帥南北軍,等到呂氏一幫人都進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實權,你們這些大臣才能擺脫災難。”丞相按照張辟彊的計策去做了。太后很高興,她的哭聲才哀痛起來。呂氏的權勢從此開始崛起。對天下實行大赦。九月五日安葬孝惠帝,太子即位做了皇帝,拜謁高祖的陵廟。元年,朝廷的號令全部出自太后。
張良到底是劉邦死后幾年死的歷史上好像還沒有定論,史記是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漢書是后六歲薨,謚曰文成侯。這里的后八年、后六歲指的是漢高祖劉邦死后的幾年,為什么有爭議呢?我猜是出在七年秋天八月十二日,孝惠帝去世,張良到底在不在?若活著,那留侯的兒子張辟疆就是他的次子,他對丞相說的讓呂氏掌握實權的話可能是張良的授意;若不在,那留侯的兒子張辟疆就是他的孫子,他說的話跟張良沒什么關系。實際我要說的是張良這一系站錯了隊,他站在呂后呂氏家族這一邊,結果漢文帝登基后五年就隨便找了個由頭將爵位封國廢了。我以前就寫過的官字一文中就有一段:官字的真正精髓無外乎兩個字:站隊,別的都是假的,唯有站隊是真的。只要站隊正確,在普通人眼里潑天的大事,到了真正的大人物眼中,只是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所以張良的留侯爵位只兩代且沒有復封,而同屬漢初三杰的蕭何后裔四次犯罪都被天子尋找重新封爵。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有點感想?談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