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和手機新聞推送中熱點事件尤其多,比如江歌案、阿根廷女孩跪地喝污水的照片、保安伸手救跳樓女孩雙雙身亡的故事等等。有憤怒,也有感動;有唏噓,也有反思。
一件事情,我們都會用自己已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考量,但許多時候,現實的冷酷超出我們人性可以理解的范疇。世界就是這樣,我們都期待美好,但總會有許許多多的丑惡存在著。
蕓蕓眾生,茫茫看客,就像《羅生門》中形色各異的角色,我們都會從自己的視角去闡述和理解一件事情,當我們情緒化的去應對別人的質疑時,我們也就拒絕了成長和探索事情真實的樣子。
恰如最近很火的“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系列文章,赤裸裸的打開了我們的腦洞,讓我們認識到一些真實的樣子。在這個時代物質、圈子、閱歷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許多時候我們確實無法突破這些。就像一個笑話中說的那樣,乞丐在一起聊天,暢想著有錢人的生活,肯定是頓頓都是油條和豆腐腦,想吃多少吃多少。
但是,精神世界的差異才是決定性的,許多時候別人說明白了,我們也懂了,是有效溝通;有些時候,別人沒說,但我們也懂了,是了解規則;更多時候我們說的和別人說的卻不是一個事情,認知的鴻溝看不見,卻決定著一個人能走多遠。
有的人天性喜歡穩定,厭惡變動和未知;有的人天生喜歡闖蕩,喜歡新奇和冒險。讓一個喜歡冒險的人安穩的打卡上班,那就是一種折磨。讓一個喜歡安定的人,整天面對未知的挑戰,也是一種折磨。當時生活可不是一成不變的,未知和變動恰恰是生活的底色,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們都會前行。
我們都在尋找一種價值存在感,社會的、家庭的或者自我的,無論是物質論還是精神論,只不過都是在用一種標尺來衡量自己的認知。有人喜歡用金錢來定義,也有人以幫助多少人來定義,也有人以漲薪幅度來定義。量尺的刻度都有我們自己定義,在法律的范疇內無所謂好壞,公道自在人心,更在自我的心中。
之前一直很喜歡一個觀點,我們要以更宏大和廣闊的視角看問題,比如當面對一個讓自己苦惱的問題時,嘗試著從宏觀宇宙或者未來歷史的角度回望,是多么的渺小和不值一提。但是,這個視角也會存在一個問題,當我們迷戀上這個角度時,我們就會對于當下的問題產生超脫感,久而久之,問題還是存在可是我們卻選擇了逃避。
我們經常會提及的一個詞就是目標,無論是自我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還是企業管理,但是目標背后隱含的意義才是更關鍵的!有種觀點是說與管理失敗相關的原因分析中,三分之一是意義的缺失。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可以試著給這件事情有一個期待,賦予一個意義,也許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關于壓力,壓力常有,有壓力不是壞事,尋找自己最舒服的那個壓力位,讓自己盡可能多的處于學習區。壓力大了,學會釋放和解壓;壓力小了,也不要學會放縱自己。
關于坦率,現在的坦率可能貶義的成分更多一些吧,坦率之人被人認為心無城府,未經世事的年輕人。坦率確實需要勇氣和智慧,但是一旦坦率的品牌建立,附以品格的背書,我們與世界的溝通會變得簡單和高效,不過走過的路可能崎嶇一些。
關于拒絕,拒絕需要勇氣和魄力。拒絕代表著一種是與否的選擇,我們在做之前總會考慮,如果是會怎樣,如果不是又會怎樣?我們也擔心拒絕別人會讓自己和對方很難堪,但是自己接受也很痛苦,試著從“不”開始,看看會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參考書《你要學著自己強大》
以上內容,轉載自晨思漫讀(微信公眾號:chensimandu),專注于讀書、思考和學習的公眾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