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一
影片《家有杰克》,很早就看過,是個老片子,看后感覺還好。尤其影片結尾,杰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的那一幕,印象相當深刻。
白發蒼蒼的Jack,站在臺上,代表高中畢業生演講,老態龍鐘,動作遲緩,而他的父母此時坐在聽眾席里,看上去他們倒成了杰克的孩子,視覺的反差,加上喜劇明星羅賓的精彩演繹,只一下,神經就像給什么蜇了,靈魂給震住了。
經典的力量!
題材雖小,但小中見大,不妨礙影片成為經典,是大手筆。至于杰克那段演講辭,至今仍能熟誦。
“但是,我跟你們說:嘿,瞧瞧我吧。請不要擔心太多,因為最終我們沒有誰會在地球上逗留太久。人生稍縱即逝。要是你有憂慮的話,在夏天的晚上,當夜幕似絨、群星滿布之時,舉目遙望天空吧。當某顆流星閃電般劃過黑暗,轉夜為晝之時,許個心愿吧——想想我。讓你的人生輝煌絢麗吧。我知道我做到了。”
“But i say to you, hey ,look at me.please,don’t worry so much,’cause in the end none of us have very long on this earth.life is fleeting. And if you’re ever distressed,cast your eyes to the summer sky,when the stars are strung across the velvety night. And when a shooting star streaks through the blackness turning night into day——make a wish; think of me. And make your life spectacular. I know i did.”
杰克患了種早衰癥,細胞生長速度是常人的四倍,十歲時看上去像四十歲的中年人,絡腮胡子,皺紋,體手濃密。十七八歲看上去像耄耋老人了。
他說自己天上一閃即逝的流星,可也能使自己短暫人生精彩和絢爛。
? ? ? ? ? ? ? ? ? ? ? ? ? ? ? ? 二
其實,每個人都是流星。每個生命體,相對于浩瀚無限的太空,都是如此。人實在是卑微得不能再卑微了。在俯視蕓蕓眾生的上帝或天神眼里,我們每一個與地上的爬蟲,蚊蠅,或沙粒,灰塵無異。
作為一個俗人,我仰望星空的時刻少得可憐,但一抬頭往往就有種難以言明的震撼。每顆星都在孤獨的閃爍,距離我們很遠。它們之間,看似近,但實際上相距極遠,遠遠超出我們腦袋的想象。偶爾也能看到一兩顆于天空里一劃而過的流星,見此就會不由自主地的想到人生在世何其短暫何其匆匆。
詩仙云:“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萬物不可能久存于世,人也不可能永遠活在世上。無論你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氓百姓,無論你是富豪土豪,還是平民草民,都無法逃脫人生之大限。每個人,只是過路的匆匆旅客。
前不久有位詩人自殺,究竟為何選擇這樣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外界眾說紛紜,傳言很多。很多詩友感到意外和突然,認為像他這樣的人不應該以這種方式逝去。
有的講詩人生前可能精神壓力大,崩潰了。有的說為詩殉道,追隨海子。也有的講是餓死了。也許他參透生死,既然人生而必死,什么也帶不走,對于世間的一切就不必過于貪戀,包括生命,可能是抱著這樣的灑脫的態度。短者如朝菌蟪蛄,長者如冥靈大椿,小年大年,小知大知,到頭來還不是一樣?彭殤徒自異,生死終無別??!
當然,這都是猜測,無法真正了解詩人臨死前怎么想的。假若他為詩而死,竊以為要不得。詩是讓人向善,審美,求真的,輕易了結生命,這不合詩的要義。也沒有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采取這種方式主動選擇死亡,有著多么崇高和脫俗的意義,持這樣想法的人,是對詩的理解上的偏誤,更是對生命的褻瀆。
大多數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更長一些,最好是能活多久就活多久。說這樣的話,恐怕不會有多少人反對。至少不應像自殺的詩人那樣,過早地結束了生命旅程。人已作古,不應該對其說三道四的。但螻蟻尚且惜命,何況人呢?生死旅程是單向的,買不到返程票。
? ? ? ? ? ? ? ? ? ? ? ? ? ? ? ? ?三
人世無常,浮生若夢,生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空嘆生命燭火很容易熄滅。其脆弱渺小,像蘆葦,很容易折斷。不過也正因其流星般短暫,尤顯得彌足珍貴。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這樣短暫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
這是柯察金的名言,也是小時候師長向我們灌輸的勵志思想。
我們無法乞求更長久的生命,但是可以擁有更多彩的生活,更充實的人生旅程。用Jack的話講就是,make your life spectacular。
活著是一種存在,但怎樣活著更是一種存在。把一塊畫布畫得滿滿的,它不一定會是一幅好看的畫。同樣,活著的歲月很長也不一定能活得有價值,而是要看怎樣活著。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過這短的一生,就太長了”(莎士比亞語)。生命長度固然重要,生命的厚度更為重要?;畹脡蜷L,不一定活得夠好,但是活得夠好,就是夠長了。意義不在于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能夠記住多少日子?!艘诨钪臅r候,去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等到死了,不存在了,一切都晚了”,這是存在主義的要義之一。
? ? ? ? ? ? ? ? ? ? ? ? ? ? ? ?四
當然,轟轟烈烈到什么程度,因人,因群體而異。無論個體還是人類,無論能力是大是小,在大自然面前,理應心懷對無限的敬畏和謙卑的心態,因為人類一切成就以及人類自身都有其局限性。
我們無法主宰大自然。
心懷謙卑,不是懷疑人的主觀能動性,打擊人類生存信心和進取心,而是放下狂妄的姿態,不做無知的事。需要的是順天致性,依乎天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羅馬俱樂部向國際社會提交的一份報告——《增長的極限》,里面提出過分強調人類能夠征服自然觀念和思想,導致一些全球性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在今天看來近乎常識,而在當時并不被人們所重視和接受。
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人類陶醉和沉迷于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物質便利和享受中。現代工業文明為整個社會,提供了更多的物質基礎和更多的選擇機會,為人類自身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在受益的過程中,人類卻忘記了自身行為的合理性,科學后面還有個倫理問題。
而如今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這與人定勝天的思想,主張與天斗與地斗不無關系。長期以來,人與自然不是和諧共處,而是相互對立,處于尖銳的矛盾之中,人類不斷從自然掠取資源和對環境無休止的破壞,經濟增長遭遇瓶頸,人類社會面臨嚴重困境和生存危機。
這是自然對人類狂妄無知和盲目自大的報復和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