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中治療鼻炎的方法: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第二注1。其原文“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什么是“濕家”呢?簡單來說就是體內有“濕”。如何知道體內有“濕”呢?
將舌頭伸出來看看,舌苔呈現很厚,不管是黃的厚還是白的厚,也就是說不管是濕熱還是寒濕,這個時候你可能沒有癥狀,可是你已經有濕在身體里面了,遇到這種情形的時候就叫做“濕家”。
“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這自能飲食,就表示腹中和,就是代表說中焦下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干劃分為3個部位,橫膈以上內臟器官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內臟器官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內臟器官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沒有病,“病在頭中寒濕。”這種癥狀就說明濕是在腦和鼻子中間,就是眼睛額頭之間,濕在這個地方就會產生鼻塞的現象。由于濕的性很黏膩,所以會把鼻子堵到,會喘的呼吸不過來,只好用嘴巴來呼吸。
“內藥鼻中則愈。”此時藥要直接放到鼻子里面去,效果最好。因為只有濕累積在鼻子里面,我們只需要去鼻子里面的濕就可以了。如果用嘴巴將藥喝下去,結果藥跑到肚子里去,治療上就會慢許多,不如直接從鼻子將藥噴進去。噴進去后會感覺很想打噴嚏,于是就會一直打噴嚏,鼻涕就會跟著一起流出來,直到流干為止。”
由古人經驗所得,治療鼻子毛病,一定是望聞問切要先分清楚是鼻炎還是鼻竇炎。鼻炎是流清涕,延續性間斷性鼻塞,易敏感和打噴嚏;下鼻甲紫紅,紅腫或麥粒腫。是發生在鼻腔以及鼻腔下粘膜炎癥。而鼻竇炎是一個或多個鼻竇發生炎癥稱為鼻竇炎,累及的鼻竇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主要特征為流黃色綠色粘稠的鼻涕,又是引發局部疼痛。是鼻竇口跟鼻腔相會處的炎癥以及竇口灌膿。
所以要針對不同的部位施藥。滴鼻,洗鼻。內服中藥,西醫激素類藥物激光開刀等都不能直達病灶并且去除鼻子里的濕寒。也不能重造鼻子里的健康環境。
頤谷堂祖傳的鼻藥就是符合<金貴要略>的。用專業手法(插鼻,局桑拿)納藥于鼻。在鼻中停留,浸潤各處,通竅寧神,能達到病灶。用名貴藥材祛除鼻子里的寒濕。排出毒素,并重造鼻腔環境,。真正經得起考驗。為患者造福。
注1:《金匱要略》,西方常譯作“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方書上常譯作“Medical Treasures of the Golden Chamber”,中醫臨床經典著作,東漢張仲景撰,全名《金匱要略方論》,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份,主要內容為雜病部份,參雜幾條《傷寒論》部分條文。